环球时报邱永峥:战争现场 中国记者不能缺席
在外国人纷纷撤离的时刻,两名中国人,准确地说是两名中国记者,却克服千难万险,来到了烽火连天的利比亚战场,他们是邱永峥和郝洲,来自中国《环球时报》,为的是一个信念:战争现场,中国记者不能缺席。
即使到了战地,也可以选择相对安全的区域,住在宾馆,每天听听新闻发布会,发发消息,但他们偏不,他们选择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班加西,成为聚集在那里全世界上千名记者中的两个中国人。
当桌椅板凳轮胎都被抬上大街,巷战即将展开时,班加西城里只剩下40多名记者,这中间还有邱永峥和郝洲的身影,他们谢绝了编辑部让他们撤离的善意,选择了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
最危险的时候,与死亡擦肩而过:手榴弹、火箭弹、狙击手的子弹如影随形,可看着飞机俯冲、轰炸,他们还不忘幽上一默:“哇塞!实战原来是这样的!”烽火连天锻造着果敢乐观的职业精神。
战地记者,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战地记者的梦想,走向了新闻工作的道路;更有多少记者冒着枪林弹雨采访,为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埋骨他乡。据国际组织“保护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至少44名记者在2010年执行报道任务期间遇害。
烽火连天考验着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操守。战地记者,让我们联想到“二战”直播诺曼底登陆的记者,他们和战士一起冲在最前面,这不是在观赏一场足球赛!子弹是不长眼睛的,现代战争更没有前线后方之分,可以预见的风险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随时可能从天而降。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当对工作的热爱需要以命相搏时,这需要怎样的勇敢和忠诚?!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更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更需要了解战争真相。中国记者就是中国人的眼睛,哪里有冲突,哪里就会更多地看到中国记者的身影!战争现场,不能没有中国人的声音;战争现场,中国记者不能缺席!
26天的煎熬、数十篇报道,告诉我们:战争不得人心。跟着中国记者的镜头和笔,我们看到了平民的悲惨境遇,看到了难民的艰难处境,更看到了中国记者的良知和正义。
头一天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狂奔几十公里赶到办公室准时接受我们的采访。敬业诚信,这就是邱永峥,一个来自闽北、当过兵的战地记者给我们的印象。对于战地记者的称号,他平静地说:“不要有耀眼的光环,这不过是一种职业,标志着你负责采访的领域。”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也门、利比亚,战地记者之路,邱永峥还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我们和读者一起期待着分享这位中国记者的下一个战场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