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化“危”为“机”
有数据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增加值的60%多,截至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中国传统媒体创造出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
2011年,“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产业的规模达到两万多亿元。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如何利用优越的政策环境创新和发展?12月17日,由《新闻战线》杂志社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代表和专家学者数十人与会,充分交流传媒业发展改革的经验。
遭遇互联网:冬天来了?
作为中国第一家都市报,创刊即将满17周年的《华西都市报》诞生之初就以市场为取向,在都市类报纸中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我们的发行量和广告额度一直持续增长,但更重要的是报纸的外延扩大了。”《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方野这样说。他们去年年底开通新浪和腾讯的官方微博,迄今为止,两个微博粉丝总量已经突破100万。“我们17年达到的印数、发行量,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1年就达到了。”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举例,淘宝网传递的信息每天有7000万到8000万的浏览量,而在美国,一家专为“互联网办的报纸”,仅用6年时间就超过有着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访问量达到3000万。他进而提出:“媒体的泛化进一步模糊了传媒边界,越来越多的主体和传播方式媒体化,成为媒体的主体。”
互联网在中国已发展19年了,在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已经进入社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巨大的网民数量和已然形成的媒介使用习惯必然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
面对互联网,不论是传统的报业还是电视媒体都表达了各自的忧虑,网络的发展,应该说是兼具内容和渠道两方面,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生存与创新:路在何方?
面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发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提出,传统媒体应该加紧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体制创新、资本创新的基础上抢占新兴的、有引领性的传播资源。
在2010年美国新闻集团收入来源中,电影娱乐为76.31亿美元,有线网络节目收入70.38亿美元,报纸与信息收入为60.87亿元。“新闻集团利用互联网这种传播资源,采取同其他不同媒介相组合的方式,才使整个集团真正利用了互联网。”陈刚认为。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全国首家整体经营性资产上市的省级党报集团,今年10月31日又率先发布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20亿来推进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实际上在互联网的压迫下,中国的报纸从产业角度,才真正第一次和世界的报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互联网帮助中国报业以最快的速度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了全球化的竞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王纲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举例说。“以新华社通稿为例,通稿发给新闻单位后,原本是作为一个资料沉淀在资料库里面,但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价值很低的内容资源一旦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新华手机报,早晚两刊,其结果,不但产生了7000万用户,而且每月的运营额2.1亿,一年就是24个多亿。”
“传媒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怎样通过资本把最优质的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整体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陈刚总结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化危为机,已经成为学界业界争论的重要话题。“正如严冬之中同样孕育着变革的机遇与期待,冬天到了,繁荣的春天还会远吗?”王纲这样认为。(赵祥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