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能否成为创意“永动机”
中国网民,已超过5亿,给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用户自生产的内容”,涌现出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大量优秀网络文学、音乐、影视作品因之受到追捧。
不过,在提供巨大内容生产力的同时,网络也提供了抄袭的零门槛。以近来流行的基于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穿越剧”、“后宫剧”为例,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起来好不热闹。
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日前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的这句话,引人深思。
一个疑问自然跃出:网络时代创意是多了还是少了?网络时代能否成就创意,击退山寨?
网络草根铺就创意 “源头”
“草根里面藏大仙。”上海云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东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他的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追梦方舟”的创意软件。这艘“方舟”的“乘客”有演员、导演、设备提供商等多种角色,不设门槛,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用户。
“用户将点子放到网上来,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场景,其他用户进行‘接龙’,大家的点子凑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小说或者剧本。”在这种模式下,20多人的创意已集合为名为《追梦方舟》的舞台剧剧本,并成功演出。
创意的星星之火在网络上得以展现和聚合,已成燎原之势。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写手接近200万人,日产作品超过1亿字。原创音乐作者则已接近100万人,5年来网络原创音乐版权作品累计数十万。中文音乐原创社区A8音乐网上就有1.6万名唱作人,每年数字发行1万多首歌曲。
互联网已成为草根原创者主要的生成和聚集地。网络创意的繁荣也让影视公司青眼有加,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从网络中汲取创意营养,《美人心计》、《山楂树之恋》、《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都是好评如潮。
网络平台拓宽创意“出路”
去年此时,一部小成本网络短片《老男孩》在寒冷的天气里点燃了无数“70后”“80后”的青春回忆。上传不到一周,播放次数就超400万。
《老男孩》走红的契机源于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的2011年,盛大文学有50部文学作品售出了影视版权,这是国内视频网站首次出品自制系列短片,走出院线在网络上推广作品成为很多导演的新选择。
“传统电视的门槛,小团队很难介入到这个平台上来,但在互联网这个新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做,并且是能扛住成本来做。”“11度青春系列电影”系列另一短片《泡芙小姐的金鱼缸》的导演皮三说。
网络不仅降低了创意的“准入”门槛,其数字化制作的属性让创意表现手段更为多样。大量使用的图文、动画、特技等表现手段在网络环境下操作十分便捷。
网络将口味相同的少数受众聚合起来,小众创意也能找到大市场。而从市场需求来看,向网络输出创意作品也正恰逢其时,网络内容的争夺正在逐步升级。
创意如何杀出山寨?
网络让更多创意冒头,也让山寨更为畅通无阻。
做复制者还是争当一枝独秀?有业内人士称,网络写手要克服只求点击量的“短视”现象,点击率高的并不一定是读者真正喜欢和需要的。创作者要重新认识有创意的内容的市场价值,有创新试水的勇气。
“影视剧的版权从年初到现在,独家剧播出价格涨了15倍。”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认为,版权费用的快速上涨现象是内容价值的合理体现的必然结果。
显然,这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好的推动力。
网络创意的繁荣更需要扶持。版权方面已传来好消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已发布了相关规则,网络音视频的调查取证有了明确规范。
盛大网络董事长兼CEO陈天桥则表示,政府应该推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鼓励和支持文化原创者创新,大力支持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草根创新创业平台,让互联网成为扶植原创者实现“微创作”、“微创业”梦想的主要渠道。(记者 张意轩 赵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