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报纸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时代路径
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走转改”活动,既把它看作中央的部署要求,也看作我们自身改进报道方式、提高报道水平的最佳途径,看作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最好阵地,看作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提升党中央机关报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一条“时代路径”。
三个月来,人民日报社的各部门、各分社和社属媒体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170多个基层联系点,300多位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500多篇贴近群众、文风清新的稿件,《人民日报》每天平均一个版以上的篇幅刊登“走转改”稿件,特别是在各类报道任务较重的情况下,专栏稿件已有21次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创造了《人民日报》重大主题、重大活动报道的历史纪录,不少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人民日报》“走转改”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字:早、全、实、深、专。
一是早。
编委会提出,“走转改”活动要第一时间学习贯彻,第一时间建立机制,第一时间组织落实,第一时间付诸行动。在组织学习、讨论、动员的同时,第一批参加“走转改”活动的记者们就陆续奔赴基层一线进行采访,8月22日开始在一版头条推出了“走转改”专栏。
二是全。
我们提出,“走转改”活动要全员动员、全面覆盖、全体参与、全心投入,不仅记者们要参与,编辑们也要参与;从事新闻报道的同志要参与,从事文艺、理论、出版等领域工作的同志也要参与。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日报社的采编人员普遍参与了“走转改”,绝大多数参加到基层一线采访、学习的活动。
三是实。
编委会提出,活动要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是专。
“走转改”报道规模大、参与人数多,要注意加强整体策划,避免把这个报道搞成简单集纳。我们推出了“走转改”专题系列报道“草原牧区行”,通过蹲点调研、深入采访、潜心研究后写出了有思想深度的报道。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通过专题策划的方式,“走转改”活动充分拓展了新闻工作者观察这个时代的 “景深”。
五是深。
“走转改”活动不是一般性的走走看看,也不是一般性的写写编编,而是要在走中受教育、真转变,要在走中长本领、见成效,我们特别强调要拓展“深度”。我们理解,深度体现在对“走转改”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上。深度体现在对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的不断深入上。深度还体现在记者“走转改”的制度化、机制化上。
人民日报社“走转改”活动的初见成效,离不开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我们做到了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带头走,形成一种导向。
报社编委会成员从8月下旬开始,除在党校学习的同志外,全都参加到了“走转改”活动中,不仅是负责新闻采编工作的同志,主管经营和行政工作的副社长、中纪委驻报社纪检组长也都到基层采访,带头采写。
二是坚持上一版,形成一种机制。
《人民日报》关于“走转改”活动的报道,力争天天上一版,坚决不转“活”。
目前,“走转改”活动不断在深度、广度上拓展,我们提出要做到六个结合,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与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
我们将努力把六中全会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走转改”活动中去,进一步校准方向、明确目标、鼓舞士气、乘势而上,将“走转改”活动激发出的力量凝聚到推动改革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努力上。
二是与落实规范采编工作意见结合起来。
三是与改进创新“新春走基层活动”结合起来。
四是与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工作结合起来。
五是与内强队伍、外树形象的努力结合起来。
六是与构建新格局、新体系的举措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