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做好主题策划 提升党报影响力
像移民安置报道一样,在做民生新闻中,我们都努力营造温馨氛围,提高党报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引导热点体现主题策划的针对性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场纷纭复杂。面对不断出现的热点问题,党报主题宣传必须更有针对性,让主流声音更响亮,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遇到热点要有敏锐性。不可否认,河南人的外部形象由于受个别人、个别事的影响而遭受损害,在外地的不少河南人也曾遭遇不公。媒体上就此展开过激烈讨论,河南日报也在报纸、网络上作过多次报道。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看望在京务工的河南人,并称赞他们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极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卢书记这番话,既高度概括了河南人的精神,也升华了河南人形象大讨论的意义。
河南日报敏锐反应,紧随而上。3月6日至8日,连续刊发三篇今日社评:《“三平”之中见精神》、《“三平”之中悟人生》、《“三平”之中话发展》,10日、11日又刊发两版“三平”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3月12日至19日用四个版刊发“当代河南人形象素描之”《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每个版的主角都是平凡人物,配有漫画插图和署名评论。一系列的报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既贴近群众,又引导有力,反响十分强烈。不少读者叫好:“做个河南人,我骄傲!”从而,在这次河南人形象阶段性讨论中,“三平”精神叫响了,河南人正直、勤劳、执著、侠义的真实形象也得以突显。
把握热点要重准确性。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舆论宣传的难点。对事关热点问题的策划报道,我们注意把握好度,既让报道有思想、有内涵,又不能让一些热点问题因为炒作而升级。一是站位要高。前面提到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划和“三平”精神的宣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撰写评论文章,并邀请理论界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论证、升华,把报道的内容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理论层面,提升了报道的高度。二是剖析要深。在这方面,我们的社会周刊、经济周刊、视点工作室等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在报道企业重组兼并、农村医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热点问题时,都由表及里,既反映了现实问题,又请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事件经历者共同探析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变热点的炒作为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党报报道的前瞻性和权威性。三是介入适度。一些热点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变成媚俗的炒作,甚至会激化矛盾。党报遇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时,不能躲避失语,要主动介入,在介入中把握好度。首先要利用自身拥有高端信源的优势,抢先发声,用权威的消息澄清不实的传言,避免引发更大的思想混乱。其次,要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报道事情的进展、政府出台的应对措施等,让主流声音始终掌控舆论。再次,把握好分寸。有的热点报道适合速战速决,有的适合连续报道,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高超的处理艺术。
引导热点要重实效性。主题宣传的目的,归根结底要对实际工作有帮助,对所报道的人物有帮助,对读者有帮助。我们在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报道中,注重新闻报道与实际帮扶相结合,增强报道的社会效果。
曾经有段时间,农民工就业难成了各级领导的心病。特别是每年春节刚过,劳务市场上在寒风中等待雇主的农民工比比皆是。连续两年的春节过后,编辑部一方面派出记者到劳务市场走访农民工,听他们谈就业的艰辛和期盼,并在报纸一版开辟《关注农民工就业》专栏连续刊出,呼吁更多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并施以援手。一方面与有关部门联系,请他们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培训和专场服务。在我们的努力下,接连数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大大地缓解了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帮助许多农民工走出了困境。
像帮助农民工一样,每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们除了按照策划做好新闻报道外,还帮助投诉的消费者与消协、商家进行沟通,促使问题的解决,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类似的尝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在变革,媒体在洗牌。竞争日趋激烈,舆论日趋多样。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党报,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使主题宣传更有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唱响主流强音,引导全省人民同心同德投身于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中,在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党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