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做好主题策划 提升党报影响力
围绕工作难点多部门策划形成合力。主题宣传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有时就需要协调报社各方量,统筹策划,形成合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真正把主题烘托出来。
今年我省实施了“大招商、承转移、促发展”战略,报社早谋划、早动手,出台了详细的报道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经济新闻采访部、采访市地记者部等部门联合作战,由经济新闻采访部承担的《大招商助力中原崛起》等四篇重头报道开路,各地成功的探索和经验紧随而上,既有规模,又有声势,联动效果尽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批示给予表扬。
围绕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今年5月,经济新闻采访部借编委会号召记者下基层的契机,策划了《破解“四难”看基层》的选题,得到了编委会的认可,随后,这一策划变成多部门采编人员的集体行动,深入一线的记者纷纷了解各地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解决四道发展难题的探索、思路、做法。此专栏一经刊出,立即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不少地方领导说,看到《河南日报》报道其他地方的新尝试和好经验,很受启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前面提到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宣传时,河南日报更是多部门联动,总编室、经济新闻采访部、市地记者部、经济周刊部、理论部、大河网等集体上阵,“长枪短炮”,各显神通;报网互动,相得益彰。这样做,使整个报道立体丰满,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
关注民生突出主题策划的服务性
民生是党报始终关注的重点,但是,过去党报的民生新闻一是少,二是硬。近年来,河南日报编委会大力扭转采编人员的理念,强调民本意识,并身体力行策划了许多百姓关心、爱看的民生新闻,拉近了党报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关心百姓利益,反映民意诉求。随着群众生活的变化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我们重点加强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落实群众意见建议等方面主题的策划。
今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焦作市调研时,专程到该市人力资源市场,实地察看“4050”人员的就业状况。实地体验到他们的就业困难后,卢展工书记对当地负责人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40岁以上找工作很难,50岁以上就更难,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心一下“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4050”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宣传主题之一。以卢书记讲话为契机,我们立即组织策划,迅速开设《关注“4050”切实改善民生》专栏,用评论、消息等形式,对此进行深入报道,掀起了一个推动“4050”人员就业的舆论高潮。随后,有关部门快速反应,立即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场招聘会,使不少“4050”人员得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不仅如此,关注“4050”人员再就业目前已被列入全省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平等交流互动,扩大受众范围。学前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幼儿入园难、入“质优价平”的幼儿园更难为众多幼儿家长所认同。今年4月至5月,河南日报社会周刊部按照编委会策划,组织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析式报道。这组系列报道以《关注你我身边的学前教育》为栏题,先后刊发了《私立幼儿园为何有市场》、《“质优价平”幼儿园离百姓有多远》、《农村幼儿园何时能“长大”》等多篇深度报道,从家长、教师、专家等多个角度,解析城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困境。这组报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客观地探讨一些不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用具体事例敦促幼儿家长,公办、民办幼儿园转变观念,促使各地关注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在平等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相对的共识。这种报道理念值得提倡。
为了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编委会还注意充分发挥大河网的网络优势,遇到重大主题宣传,我们会在报纸上、大河网上同时公布讨论话题,请读者、网友加入进来,甚至把一些领导请到大河网,直接与网民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一方面,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民意可以直达决策部门;另一方面,我们的主题报道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
付出真情温情,体现人文关怀。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相当数量的民众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有思想上的、观念上的、经济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许多人会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矛盾、压力、困惑。他们的思想需要得到疏导,艰辛需要得到体恤,努力需要得到鼓励,痛苦需要得到抚慰。这就要求我们的民生报道充满温情,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生活,引导他们乐观向上地生活。
气势恢弘的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是造福后代子孙的民心工程,但是,眼下涉及的河南16.2万移民,内心感受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背井离乡”;另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既有期待,又有恐惧。我们在策划这组报道中,既反映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关注、高标准要求,又及时报道有关部门对移民所做的周到服务,包括新村多种户型的设计、水电提前就位、生活设施的完善,等等,让移民放心。当然,我们将笔墨、镜头更多地对准移民,采访报道了不少搬迁之前的农民,听他们说真实感受,宽慰他们的心。如6月9日《河南日报》的《谈话》版,就请来了几位普通移民。其中淅川县盛湾镇陈庄村农民陈国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关于搬迁传了几十年,他几年前盖了新房却又要离开,说到这里,“老陈的眼中有了一些水样,连说了几声‘舍不得,舍不得’”。但老陈又是豁达的,他说:“这次国家政策好,不但给我们盖有大房子,还补助的有钱,我们很感动啊。”
笔墨蘸情,我们的报道以平实的语言、家常式的讨论,反映了很多移民对新家、新生活的期盼和打算,引导更多的移民尽快走出离开故乡的伤感,投入崭新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