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编辑原则
当前国际新闻传播呈现出密集化、大众化和一体化趋势,国内受众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呈现出选择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特点,这一变化为各级党报在国际新闻编辑中一展身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导向性原则
第一,强化“以我为主”的导向意识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党报国际新闻报道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强化以我为主的导向意识,响亮地发出中国的声音,有力地影响、引导国内外舆论。在报道中,对重大国际事件要突出处理。如对甲流、APEC会议、金融风暴、阿富汗战争等。对国外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如对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啸等的报道。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国际新闻评论。特别是地方党报,国际消息多为转发,国际评论则可原创。评论精当,同样可以强化“以我为主”的导向意识,放大新闻传播效应。
第二,坚持“于我有利、于我有用”的导向标准
首先,复杂国际问题不能简单处理,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朝核问题、北约东扩问题等,我国政府都有一贯的立场和态度,这是我们报道的指南。其次,在涉华报道上,要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重。当前,由于媒体竞争加剧,部分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渠道拓宽、新闻资源增多,新闻安全问题随之凸显,这就对编辑素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如怎样才能更好地寓观点于事实中等。决不能罔顾国家民族利益,不加分析地采用西方媒体或境外撰稿人的稿件,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后果。
第三,把握好国际新闻报道的“度”
党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报什么,报多少,怎样报,都涉及一个度的问题,“失度即失真,失度即失衡,失度即失正,失度即失实”。要适度,一方面是数量的度,应当掌握好不同国家与地区、事件、人物、热点等的平衡。要有所侧重,切忌一拥而上、“一边倒”。如对美国的报道,公众比较关注,但不能唯其是尊,不及或者少及其余;另一方面是观点的度,即注意发挥媒体的意见组合功能,充分传达各方面意见、态度和看法,切忌失去立场,人云亦云。
第四,注意跟踪研究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庞杂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进行客观报道,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舆论上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新闻报道上出现的失误,多数是由于编辑不懂政策、不谙时事或一知半解造成的,这些都是根底不扎实的表现。因此,国际新闻编辑除要深入、系统、实际地学习和掌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密切跟踪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件的性质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对事件的影响作出较科学的估量。
贴近性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融入世界,越来越重视海外人士对自己的看法,也越来越关心海外华人的生活状况。国际新闻报道应该及时满足读者的这些阅读需求。
第一,寓贴近性于联系性中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有些内容似乎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还是国内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够引起公众普遍兴趣。如国际新闻报道可以配合国内热点,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医保、环保、住房、教育等共同兴趣点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
第二,寓贴近性于可读性中
首先,制作好标题。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谈话考虑修改美移民政策,《人民日报》的标题是《考虑经济、安全和大选布什做“黑户口”文章》。标题一目了然,较之其它报刊明显高出一筹。其次,要驾驭好语言。2003年7月,人民网刊出的《“谦受益、满招损”—“国产宝马”带来的启示》一文,从宝马公司一开始对进军中国不屑一顾,到最后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积极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制造宝马车,以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可观的合同,说明了“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全文以小见大,又富逻辑性,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
第三,寓贴近性于服务性中
当代报业的竞争也是服务的竞争,国际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国际视野下的服务,必须承担起向读者开拓国际视野、获取国际资讯的服务。国际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尽力做到关注时事热点、贴近读者心理、满足读者需求。如《光明日报》经常聘请有关专家,就国外重大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参考消息》双语天地版为学习英语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第四,寓贴近性于趣味性中
国际新闻比较关注大事,报纸的面孔比较严肃。因此,适当增加一些比较轻松的国际性话题,可以起到调剂阅读心理和软化版面的作用。如《南方日报》等有影响的党报,大都安排有国外报纸的漫画·幽默、世界体育、娱乐空间等。此外,国际新闻报道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有些版面、内容尽管时效性不强,但因注重新知识的介绍,又妙趣横生,寓教于乐,同样吸引读者的关注,满足阅读欲望。
平衡性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关系
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态度是复杂的。这种态度在媒体的表现上尤为直接,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对西方报道的一种本能防御。2003年10月,几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因无法打工赚到足够的钱而行凶。日本媒体予以了大篇幅报道,而中国媒体却因“负面报道”而被淡化处理,给我国的外交带来被动。事实上,党报作为权威报刊,对此作一些客观的报道和表态是必要的。长期新闻实践表明,有时所谓的“正面报道”可能引出消极传播效果,而一些所谓“负面报道”却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传播效果。2009年岁末,奥巴马访华,美国媒体大都予以正面报道,一个核心意思是美国已将中国视为“平等”的竞争伙伴。一些国人闻讯后不禁有些飘飘然。而央视、《人民日报》等在奥巴马访华第一天就播发了“平等、平视、平常心”的访谈和评论,表明了我们对奥巴马来访的基本态度,也对公众舆论起到了强有力的引导和提示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好“大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