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华 丰(寄自瑞典)
我们一家已在瑞典生活了20年,长年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得初到瑞典,仿佛到了世界的边缘,在平静的环境中,我们将全部的身心都放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上。当时电视没有中文频道,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常常是张三李四传来传去,看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中文媒体逐渐多了起来,但由于初始的感情,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它使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中国和世界华人的信息,也使我们能够保持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我们家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生于中国南京,长在瑞典。孩子的可塑性强,很快就适应了瑞典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环境,而忽略了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我们通常戏称这样的孩子为“黄香蕉”。为了能使孩子有个较好的中文教育环境,我们夫妇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决定一方负责每天教孩子学中文,打好中文的基础,另一方负责看报纸、查文献,每天给孩子讲有关中国的故事。每逢庆祝中国的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总是带着孩子一起参加,逐步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为了与大家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我们写了《香蕉黄》一文,投给人民日报海外版,该文在1998年6月5日的“社会广角”版发表。
我们的女儿生在瑞典斯京,她的降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欢乐,同时也增加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和负担。如何处理“黄”与“白”的关系,即如何采用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撷取中国和瑞典文化精华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于是,我们又在海外版1999年4月30日的第9版上,发表了《黄与白》一文。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孩子们渐渐地长大。我们鼓励孩子用中文和瑞典文写“双语”日记,有一次,我们看到儿子写的一篇关于小妹妹的日记,真诚的感情,真实的情节,加之流畅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建议他把这篇日记加个标题投给海外版。1999年7月21日,儿子得知他的日记《我有一个小妹妹》在海外版发表的消息,非常高兴,从此学中文、写日记的热情更高了。女儿也像哥哥那样,从小学会写日记。她9岁那年,得到了学校颁发的“诺贝尔数学奖”,当晚写了一篇日记,我们帮助她寄给了海外版编辑部,不久,2006年1月4日第5版刊出了她的日记:《我得到了诺贝尔数学奖》。
总之,海外版成了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真实感受,能够通过海外版与读者分享,让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