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迈克尔送行
梅林横笛
因公司自英国购买某专用设备,对方派来工程师迈克尔负责做培训。在北京前后待了一个多月,他很快就要回国了。中国学生和同事们得知,每个人见面都会问他:“哪天走啊?走之前咱可得喝点儿!”迈克尔挺认真,对所有人都如实告知了返程日期,之后他就开始期待。转眼一周过去,眼瞅着人该走了,却谁都没了下文。
迈克尔心里非常纳闷,私下里问我怎么回事。我听后忍不住笑了,解释说中国人相约喝酒,通常只是一种礼节上的客气,不能事事当真。见迈克尔失望的表情,我赶忙说,大家其实都对你挺有好感,可能互相在等,倒把事儿给耽误了。接着,自告奋勇,提出来做一次“召集人”。
隔天,一切筹备工作就绪,通知迈克尔晚上喝酒。他居然连发好几个“Really?”倒把我给闹糊涂了。听他比比划划一番说明,我才知道:缘于工作的饭局,在英国属于公务活动,一般都需要提前几天通知,以便所有人都能安排时间参加。难怪,我这当天喝酒当天通知的临时“提溜”,人家的第一反应竟是不敢相信。于是,我只好再做解释,说大家都很重视这顿饭,已经提前达成共识,都把时间留出来了。
接下来,我向他通报晚上参加饭局的人员。迈克尔听到“马琳”这个名字,又开始摇头了,说马琳并未主动约过自己,不应该强迫人家参加。我听了哭笑不得,解释说绝非强迫,马琳是听到之后主动要求的。迈克尔想了想,说他还是得主动给马琳打个电话,感谢她愿意前来为自己送行。
听说参加人员不少,迈克尔特地向我强调自己酒量一般。我说不要紧,白酒、红酒、啤酒都已经预备好了,喝什么可以自我选择,但一定得尽兴。迈克尔显然又陷入了疑惑:“喝酒只是为了增加感情,为什么非得喝多了不可?”
我索性又把喝酒的规矩,向他娓娓道来:首先,即便简化“集体科目”,主陪提议3杯、副陪提议3杯,以及最后的“大团圆”,这3关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每个人会单敬你酒,你也得一一回敬;最后,朋友间彼此表达敬意,数量可以自由控制,但最好有来有往。
迈克尔一边听,一边面露难色,手上还扳着指头开始计算:3杯、3杯、1杯,大家共同的,就要喝7杯;每人之间互相互敬,一来一回转2轮,10个人,除去自己不用敬自己,就是18杯;单独再表示,保守计算,又得10杯酒。“恐怕,我得躺着回来了。”算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在我的国家,喝酒全凭自愿,没有这么多讲究。”
我告诉他说: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要数最讲究的,就是共同营造热烈气氛,而且首先让客人喝好是必须的,否则就有失礼仪之邦的风度。当然,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胡喝、灌酒,这些就很不好。别说是外国人,中国人自己也很难消受。可这种习惯,要改,一下子也不大可能。
“那今晚我必须喝醉了?是吗”迈克尔问。
我没好意思直接回答他,只在心中暗暗地想:您只需入乡随俗这么一回,我们可是隔三岔五就得来一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