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客至挽门铃

客至挽门铃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5/5/19 8:39:41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张蓬云

    现在的电视剧里,无论是找人办事或串门儿,大多是来人或轻或重拍打院门,一会儿,里边就出来人开门了。这是演戏,实际上是很难叫开门的。旧时,深宅大院或权势人家都有门房值守,有拍打门环者,守院门房出来问话。然后,他要去通报,以决定是否见客。那么,大多数住在小胡同的独门小户、大杂院里的普通老百姓家,是如何知晓家人归来或有客来访呢?就是拉门铃。

    舞台上见书生举手一挥:“开门来”,这是演戏;电影里恶棍军警用枪托砸、抬脚踹,这是强权的野蛮。这些在生活里是行不通的。让人开门,只有轻拍门面轻声唤,这是社会的文明。不过,我们前辈还是智慧的,在唐代的住户人家就出现了门铃,诗人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九,就有“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之句。挽,就是拉动。门铃普遍用于民宅是在宋代。宋人《江南余载》记有:“陈雍家置大铃,署其旁曰:无钱雇仆,客至请挽之。”没钱雇不起仆人,屋里挂个铃铛,客人于门外拉动,主人开门。

    几十年前,沈阳的小街或胡同里的人家,几乎家家设置门铃。一条细绳子,一端系小铜铃,悬挂屋里,一端拉到院子,在大门框上钻小孔,将绳子引到门外,绳头上拴一铁环或吊块小木板。如果大杂院住了五六户人家,那么,小木板上写“李宅”或“张宅”以示区分。小时候,我是个淘气的孩子。胡同有个姓周的大小伙子,总欺负我们小孩,怎么“回击”一下呢?于是,我就在晚上十来点钟,人们睡觉后,去拉老周家的门铃,从门缝见有人来开门了,我扭头就跑。正当我向小伙伴宣扬战果,得意之时,不知哪个小孩已将我的胡作非为“通报”给我母亲。在她面前是没有“坦白从宽”的,她是见错就打,打完再审,再带我去周家赔礼道歉。

    门铃这个不起眼的小设备,在沈阳解放前还发挥了独特作用。那时,社会治安极差,偷盗四起;加之国民党军队退下来的伤兵游勇,明抢暗偷,老百姓提心吊胆过日子。胡同里的人家就在屋里挂个铜铃,细绳子越过墙头连到邻居家,邻居家那头也拴上铜铃;有的是左右连通两家,有的是前后院连。半夜突有铃响,就知邻居家有匪有盗,赶紧起来敲击锅盆或呐喊呼救,人多势众,把坏蛋吓跑。这个办法很灵,家家都很重视,所以都告诫小孩子,不能去碰那个小铜铃,也不可拉动隐藏于柜子后或墙角的那根细绳子和小铃儿。若是上演几次“狼来了”,可就不灵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里胡同大小院开拆了。那时住家都换上电铃了。当时,我母亲八十多岁了,耳朵背。电铃响,她听不见;铃声大,又怕突然一响吓着她。我兄弟在矿山厂工作,他弄了个“灯泡叫门”:在卧室、厨房、厕所,以及电视机的旁边,都安上10瓦的红灯泡,串联一起,开关在门外。我们回家时,在门口一按,屋里几个灯全闪闪发光,无论我妈在哪儿,一见就知儿女来了,特有效果。

    如今科技进步,除了“叮咚”作响的门铃外,有门卡、对讲机等,真是五花八门。有时站在门厅几十个房屋门号的按键前,我想现在这些高层住宅,也没啥新鲜处,这大楼不就是把一条胡同几个大院的房子叠加摞起来了吗,要说有点变化的,只不过闻声开门的,不用走出屋,而是在屋里一按电钮就行了。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客至挽门铃>-: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 上一篇文章:“文化部长”二三事
  • 下一篇文章:别样时光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