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寻找情感思考的共鸣点
张艺谋的电影从来都不缺少话题,今年的巨制新片《金陵十三钗》还未杀青即已广受关注。特别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作为“男一号”的加盟,更使该片成为国际话题,连美国媒体都不禁感慨“越来越多的顶级明星开始与中国电影深度合作”。
从最初“中国面孔”、“中国场景”的浅层次拼贴,到现在从投资、制作再到发行、放映各个环节的相互嵌入,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界在不断探索着合作的深度。在这场“双赢”的游戏中,精明的好莱坞看中的是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基数和旺盛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为此,它们已不满足于以往“中国元素”的简单加入,而试图通过剧情上的深度渗透去真正赢得中国民众的认可和接受。
中国电影也在合作中收获了新的视野和观念。新生代的中国电影人也不情愿仅仅用奇观化、民俗化的“景观中国”去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让西方全面了解中国现代的丰富变动成为他们新的叙事冲动。中国的形象从以往“功夫”、“武侠”等遥远的东方想象中渐次清晰。电影这一与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文化产品,在推动中西方的交流和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当然,对中国电影的相对弱势仍需保持冷静和清醒。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业在叙事技巧、产业规模、营销策划等多个环节上,还不能与好莱坞匹敌。在好莱坞庞大电影产业链条中,中国元素是其减少文化差距、扩大海外市场的一种配方和策略,其内在的资本逻辑仍然强大,其所呈现的核心价值观仍属西方。而中国对好莱坞的借用,更多地仍停留在名气、技术等层面,叙事的理念、技巧等深层次学习和互动还远远不够。
如何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既学会赚钱,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理念,是中国电影人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历史题材和符号资源,寻找引发中西观众情感思考的共鸣点,积极借鉴好莱坞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叙事经验讲好这些故事。否则,再丰厚的资金、再大牌的演员、再唯美的场景、再炫技的镜头,所得到的不过是没有灵魂的影像“空壳”。(李瑗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