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新栏目《求证》聚焦网上传闻
《人民日报》在要闻第四版推出全新栏目《求证》。截至5月16日,已经刊出15篇报道。这些报道以严谨翔实的记者调查,聚焦互联网上被广受质疑和争论的新闻事件,对一些不实传闻给予澄清。报道刊出之后,很多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纷纷转载或摘播,并在博客、微博上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转发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广大受众和新闻同行中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肯定。
还原真相——栏目的灵魂
《求证》栏目在“开栏的话”中写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尝‘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思想混乱,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
这个栏目最初设想的名字为《真相》,后来考虑到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定名为《求证》,旨在凸显《人民日报》在多变多元的舆论场中探寻事件真相的努力。《求证》栏目创办以来,一直在践行着这一初衷,通过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对一些不实的传言,尤其是对那些割裂社会、制造官民对立、影响社会稳定的虚假报道给予回应,还原真相,应该说效果良好、初战告捷。
《求证》栏目的开篇之作《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源于美国一家新闻网站于2010年年底公布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并从图片上判断,这只是“一片空屋的堆积”,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鬼城”。国内一些网站转载这则消息,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就是郑东新区居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区的变化,知道“空城”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批驳谬论、还原真相呢?文章对郑东新区的常住人口、住宅数量、住宅入住率、公交车线路、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等,进行详细调查,获取准确数据,并以“数据显示”的形式单独成段,有力回击了虚假传言。同时,版面将郑东新区管委会提供的郑东新区近年来各项指标增长情况用图表呈现出来,从图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从2006年至2010年,固话用户、天然气用户等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以来,入驻人口数、税收明显增加。在如此有说服力的真相面前,那些风声鹤唳的传闻不攻自破。
权威举证——证伪的核心
“我在现场”是记者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调查性报道的关键是拿到确凿的证据,而记者只有抵达事发现场,接触或最大限度地接近核心当事人,才能拿到第一手材料、掌握关键性证据。令人遗憾的是,有的记者由于种种动机的驱使,忽视甚至放弃新闻职业道德,有的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或点击率,不仅不履行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反而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人民日报》记者在采写《求证》栏目文章《宫小村调查——残害儿童硫酸泼脸不是事实》时发现,最初发表“宫小村拐儿乞讨”的署名作者,虽然在文中称“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但找到他时,他承认自己并没有到现场调查。
《求证》栏目要求,如果谣传属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性问题,就一定要采访到最权威的部门,让有关负责人就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进行专业的陈述和批驳,对事件进行权威定性,在纷纷扰扰的舆论场中成为引领舆论之先声。
为了采写《“月薪万元缴税6600元”说法不准确》时,《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和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为了采写《乙烯利催熟香蕉对人体无害》,记者采访了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研究院院长;为了采写《盲目购买食盐,没必要》,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这些受访的权威人士从专业角度举证,阐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事件的本来面目,并针对谣言进行有针对性地驳斥,让谣言原形毕露。
协同作战——专业的引领
《求证》栏目在策划、采写调查性报道时,非常注重编采配合与各分社间的协同作战,从多方面获取事件的核心证据与关键细节,形成完备丰满的证据链条,以打破读者对不实传闻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固定归因的思维定式。
《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的出炉足以证明编采良性配合的作用。1月25日,第四版编辑给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去电就此事约稿,随后传去一份列有8个问题的约稿函,让分社的采访有了方向,并多次致电探讨采写事宜。当记者对如何调查房屋空置率犯难时,《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打电话要求,全面调查水、电、气以及宽带和有线电视的安装数量,还有超市会员卡的办卡数量。1月27日凌晨3点,编辑又打去3个电话,为核实一个数据“求证”了半个小时。后来,记者深有感触地说:“编采互动是求证的基础。”
《求证》栏目编辑深知,证伪时切不能相信单一的信息源,要力求多方印证。有些失实传言涉及全国范围,为了做到准确、平衡、客观,就必须进行大面积、多地域的采访,才能在铺天盖地的同质化新闻竞争中仍然成为稀缺资源,在引领复杂多变的舆论场时赢得先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针对不少媒体报道我国用工集中的地方出现劳动缺口,2月23日,《求证》栏目刊出《用工真的很“荒”吗?》一文。栏目编辑室对这篇报道进行周密细致地策划,动用经济部、经济新闻版编辑室、广东分社、江苏分社、浙江分社、湖北分社、陕西分社等多个部门的采编力量,对广东、江苏、浙江、湖北、陕西五省以及全国总的用工情况进行调查、采访核实,让“用工荒”、“招工难”的谣言无处藏身,彰显了新闻专业主义,提高了党报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