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时代周刊》的中国视角
10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将登上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这也是温总理首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对其中国视角的解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主流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政治人物占了九成以上,毛泽东出现次数最多。
《时代》由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于1923年创办。在其创刊至今的87年历史里,美国人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的关注和报道。记者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其中封面上以中国人和事为主题的,大约有60次。
据统计,在这60次左右的封面报道中,政治题材共有50多个,占九成以上比例,这也反映了《时代》的刊物定位,决定了其封面人物更多侧重于选择政治性人物。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毛泽东,共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2次。蒋介石出现了10次,周恩来出现了8次,邓小平一共出现过9次,并且曾于1979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年度人物,其重要性显然在所有封面人物中名列前茅。
当然,政治题材中经常也夹杂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例如,1996年《时代》封面的中国艺人王菲,被《时代》称为“流行乐女王”。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以一张微笑着露出白牙的假小子式照片放在了封面上,并被当期的《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记者统计发现,所有关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封面,全部在1979年之后出现。
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吴佩孚是最早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他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时,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GEN-ERALWU(吴将军)“BiggestmaninChina”(中国最强者)。此时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其威名正处于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至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从吴佩孚以后,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蒋介石1927年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大起大落;陈诚1941年的出现,伴随着重庆大轰炸艰难的日子;毛泽东1949年2月的首次出现,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共产党新政权的开始;邓小平1976年年初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他的复出以及能否接替病中的周恩来;1979年、1986年邓小平两度成为年度人物,伴随着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行程;邓小平1997年的最后一次出现,伴随着他的去世和二十世纪即将结束;2003年春天再次出现的则是一个戴口罩的普通中国人,伴随的是SARS肆虐神州大地;2008年6月,封面图片是两只灾难中牵在一起的手,伴随的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温家宝首登《时代》封面,伴随的是全球汇率大战的开始,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热点,在此问题上,中国受到的压力前所未有。
《时代》周刊以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选择封面人物的故事与报道,代表着西方主流社会眼中的中国印象。
2009年12月16日,《时代》周刊评选出来的年度人物除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外,还有一个群体:“中国工人”。
但实际上,选择“中国工人”,《时代》周刊绝非怀着人道主义关注中国这一庞大的沉默群体。他们对“中国工人”的关注更多是基于挽救世界经济的考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家庭”的考虑。他们关注的是美国经济何时复苏,金融危机何时到头。实际上,美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来都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尽管很多时候是打着“拯救世界经济”“为了整个人类利益”的幌子。
而《时代》周刊唯一一个关于文化报道的封面上,赫然出现毛泽东身穿LV标志的中山装。当期周刊以“中国的新革命”为总题刊载了20多个版面的相关文章,以崛起的中国为主线,全面解读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的情况。但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仍透露出一些不信任和恐惧的想法。另一方面,美国五角大楼一些政客,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显示了一个日趋强大的中国让美国政府深感不安。
《时代》周刊至今已有87年历史,在中国经历变化与发展之际,他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个大洋彼岸国度的关注。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选择封面人物的故事与报道,代表着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