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传媒网- 新民晚报十一优惠三个彩色整版12万

网站首页 报纸刊例 媒体资讯
区域市场 媒体对比
报纸折扣 媒体平点
报纸简介 电 子 报 报业集团 排 行 帮 报纸分类 投放指南 行业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传媒广告网报纸传媒媒体资讯 → 新民晚报十一优惠三个彩色整版12万 · 网站访问量: 1522723

新民晚报十一优惠三个彩色整版12万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0-8-30 20:40:31
uo;名义下,继续对原报社领导人、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实施严重迫害。许多人身心备受严重摧残,亲属子女受到牵连。画家董天野受迫害致死。连续持久的所谓“清队”中,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全社216名职工中,先后被“立案审查”的有66人,半靠边的尚未计算在内。粉碎“四人帮”后,这些冤假错案都得到了平反。)

 

  1970年1月23日,新民晚报人员全部转到奉贤海滩“新闻出版五七干枝”,被编为“十九连”。主要负责人均由工、军宣队担任。1974年1月7日,新闻出版干校团部宣布,晚报所有留用人员分配去出版社、报社、工厂等单位工作,并限于月内报到。大部分人员包括赵超构、束纫秋等被分配去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或作临时性的安排。1月底,“十九连”(《新民晚报》)宣布撤销,《新民晚报》的建制机构也同时撤销。历史悠久、有全国和海外影响的《新民晚报》,在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消灭。

 

  1979-1987

 

  新民报人终于盼来了这一天,1979年6月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的全市宣传干部大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泽代表市委宣布:为在“文革”中被诬陷为封资修黑报的《新民晚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说,《新民晚报》是党领导下的一张社会主义报纸,“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方向路线基本正确,工作是有成绩的,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强加给《新民晚报》及其广大职工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予以推倒。

 

  1980年5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新民晚报》复刊。1981年6月3日,市委宣传部向各部、委、办、区、县、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驻沪三军发出通知,要求支持《新民晚报》调集采、编人员和重建通讯网的工作。一批原晚报编、采、经理部人员和老工人陆续回到报社和新参加报社的人员一起工作。 10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陈沂到新民晚报讲话,代表市委表示,同意赵超构代表新民晚报提出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裕,丰富生活”的十六字编辑方针,并对此作了重要指示。

 

  17日,晚报编委会举行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讨论贯彻市委同意的新民晚报十六字编辑方针,并决定《新民晚报》复刊号在1982年元旦出版,篇幅为每日四开六版(一张半)。各版内容是:一版为要闻版:四版为本市新闻版;二、二版分别为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版;五、六版均为副刊“夜光杯”。

 

  编委会提出,晚报的几个特点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突出小言论;重视本市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着重文化报道,包括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办好知识性、综合性副刊;版面上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文稿短小精悍,文笔生动活泼,独具风格。

 

  28日,上海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复《新民晚报》编委会,除同意报社提出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方针外.并指出,《新民晚报》应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小型的、综合性的地方报纸,应当努力按照晚报的编辑方针,联系实际,办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在十年内乱中被迫停刊的《新民晚报》,筹备复刊时面前出现了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编辑记者队伍青黄不接,严重程度已近乎唱“空城计”。晚报是一张“老报纸”,老报人也多。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文革”前不是没有注意到,但问题还不致如此突出,只有到了80年代初期,报纸面临复刊的日子,大家才发现:原有的人马,老的老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剩下的“老军”虽然还有几个,但可以回来工作的已经不多。

 

  如果说赵超构考虑得较多的是“软件”的话,束纫秋在软件之外,更看到迫在眉睫的问题:一切“硬件”都已付阙如。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报纸停了十五年,“人去楼空”,连楼也没了。报社大楼,机器设备、图书资料,早已被别人接收,而且转了几次手。展现在他眼前的,好像是一片“废墟”。四大皆空,真有点“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苍凉之感。束纫秋多次说,复刊成败的关键是怎样变“四大皆空”为“五子登科”?何谓“五子”? 班子、房子、票子、路子、点子是也。班子指人才,房子指社址,票子指经费,路子指编辑方针,点子是编辑部日常工作,包括选题、组织采访,指导写作、编辑和版面处理等等。前三子是硬件,后二子属于软件。“五子”之中,最难解决的首先是班子问题。班子包括报社各级领导干部的配置和编辑记者、经营管理人员、印刷技工三支队伍的重建。

 

  经过“文革”十年,报社老职工逝世的占了四分之一。复刊这年,社长赵超构已73岁、束纫秋63岁,一些当年的“白袍小将”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报纸工作紧张,是脑力加体力的重劳动,这样一些老迈和半老的人是难以适应的。由于“四人帮”的长期迫害,生活艰苦,许多人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确已不能胜任报纸工作。束纫秋考虑很久,对老晚报人的回来定下一个原则:全心全意办报的人让他们回来;对报纸起作用的人请他们回来;作用不大、工作已有安排的人可不来;搞派性的人尽可能少来。到1980年底和1981年初来报到的不过五六十人。这也造成复刊初期人员年龄偏大的情况。1980年底和1981年初,编辑记者、经营管理、印刷工人,60岁上下的有相当一批人,70岁以上也有几位,中层干部一般年过半百;编委会平均年龄超过了62岁。

 

  房子,也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没有报社社址,无处可搭班子,连筹备小组也没有地方办公。《新民晚报》原社址,如前文所述,在上海北京东路东头的圆明园路。那里原先是早年英商怡和洋行储藏鸦片等货物的仓库。上海《新民报》晚刊就是1946年在这里创刊的。当年这里一楼是机印车间和食堂,二楼是编辑部、管理部、排字车间。发展到60年代,又在三楼租到半个楼面,把编辑部里的政法、经济、文艺、体育、群众工作等组搬了上去,使办公条件稍有改善。到了“文革”,《新民晚报》的这块发祥地,先是被《工人造反报》占领,后又划给黄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民晚报十一优惠三个彩色整版12万>-: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报纸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