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身份有疑 上网查证可知真假

身份有疑 上网查证可知真假

作者:朱昕磊 刘璞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08/11/8 11:06:45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公安部开放身份证核查服务,查一次5元,能显示照片及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昨天上午正式面向公民个人推出公民身份信息核查、同名同姓查询网上自助服务。今后,个人上网便能核查到保姆、房客、网友等的身份信息。不过,每查一次需要花费5元。

    上什么网?怎么查?

  提醒:得启用网银或支付宝

  来自外地的小李想租市民高先生的一套房。为消除顾忌,昨日,高先生根据小李提供的身份证号码,登录了“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网”(www.nciic.com.cn)进行核查。在通过支付宝支付5元后,系统几秒钟返回了核查的结果,说小李的姓名与他提供的身份证“一致”。看到这一结果,高先生顿时放了心。

  昨晚,记者也尝试查了回自己的身份信息,具体步骤如下:1)登录公安部专门网站;2)网站弹出了一个“欢迎您进入在线自助服务”的小窗口;3)点小窗口内“点击进入在线自助服务”的红字,进到公民身份信息核查的页面;4)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及验证码,然后“提交”;5)出现提醒在线支付的页面,点击“在线支付”;6)进入支付宝收银台页面,共“使用支付宝余额付款”、“使用网上银行付款”、“支付宝卡通付款”、“网点付款”四种支付方式。待确认无误,点击“付款”。7)几秒后跳出核查结果页面。记者注意到,上网查有个前提是必须开通并启用网上银行或者是支付宝。如果这两样都没有,则可另外点击“身份网”(www.id5.cn),通过手机查询,每查一次同样收费5元,由通信运营商代收。

  能查证号姓名照片是否一致

  省公安厅信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昨晚告诉记者,存储有13亿人口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早在2006年底就由公安部“身份查询中心”建成了,不过之前信息核查服务只用于政府机关、金融单位、电信企业、商业流通等领域,现在等于个人也可以进行身份信息核查自助服务了。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网站的客服人员也向记者证实,网站早就存在,这次的最主要变化是,增加了网上支付平台,完成网上支付后,任何个人即可实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进行比对,然后得出结果。

  那么,究竟哪些人需要核实身份呢?省公安厅人士认为,这个服务多用于和陌生人的经济往来中,还可用于房东和房客之间、家教的双方、网上交易的双方、网上交友的多方相互进行身份信息查询,从而确认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另外,公民还能够查询到某个姓名在全国或者某省范围内的重名数,家长可以通过自助服务给宝宝起一个具有个性且重名度低的名字。

  值得提醒的是,此番开通的网上自助查询,与以往的一样,都只能拿到最简单的结果,即输入的身份证号码与姓名是“一致”、“不一致”还是“库中无号码”以及经过处理的身份证照片。

  质疑

  凭什么别人花钱能查我信息

  记者了解到,从公安部“身份信息核查服务”试运行开始,对于这一服务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权以及5元/次的标准模式是否合法的质疑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歇。昨日,公安部推出网上自助查询服务又将这个质疑推波助澜成网络舆论热点。

  绝大多数质疑仍然集中在“凭什么别人花点钱就可以查到我的信息”这点上。这个疑问估计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也想到了。它的网站上就此专门做了解释,大致意思是,提供的身份信息核查服务只是将用户提交的被核查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返回是否一致的结果,不返回其他任何信息,因此不会侵犯个人隐私。

  说法

  是否侵犯隐私待立法

  南京熙典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罗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早在公安部身份信息核查服务试行期间,已经有人就隐私权受侵犯一事起诉公安部,但最后法院以“主体不适格”为由不予受理。法院这样的判决是有其法律依据的。公安部的这项信息查询服务是与一家商业公司合作推出的,公安部提供的是数据支持,真正落实信息发布以及收费的是那家商业公司。即便此举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那被诉讼的第一责任人也应该是商业公司而不是公安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隐私权”这个词汇在法律上尚未得到确实。我国的《个人隐私保护法》仍处于起草阶段,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用这些信息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法律成文的规定。

  身份证信息不属隐私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认为,“身份证上个人信息不属于隐私,但仍需保护。”刘德良说,身份证在一定意义上与名片作用相仿,是为了出示给执法者和相关交互方以证实个人身份,把这种不时需要公开的信息定义为“隐私”是值得认真商榷的。

  他表示,构成个人隐私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二是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基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和知情权而公布他人的姓名、肖像、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合法和正当的,并不是一种侵权行为;基于交易安全和社会安全,在我国,像姓名、肖像、家庭住址、年龄等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身份证信息不应该被视为个人隐私。

  声音

  5元钱一次太贵了

  另外比较集中的一个质疑就是有关部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应不应该收费、收5元是不是收多了。“一般而言,查询公共信息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查一个地方的人均收入、平均工资等等,而查别人的身份证与姓名相不相符,别人是不是拿假身份证,这个应该不算公共信息。”昨日,南京另一位资深律师对记者指出,他个人认为身份核对查询收点费倒是站得住脚,不过他也觉得5元有点多,“首先这个信息从法律上讲没什么意义,并不能作为立案依据;其次,大部分的收费信息不过一两块钱,这种收5元应该价格听证。”

  本报记者 朱昕磊 刘 璞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身份有疑 上网查证可知真假>-: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