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十分诗意25年他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家庭的悲欢
刘宁摄影工作室在南京清凉山公园内魏紫熙艺术馆旁,清风明月的所在,十分诗意。但其实,他的根据地在汉口西路,热闹熙攘的地方,已经坚持了25年。南京这座城,搞摄影的人不少,来来往往的,开开关关的,只有他,25年一直坚持下来了。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他更看重自己对普通家庭的记录,以及对这些普通中国面孔的感情投入。
尼泊尔总理 普拉昌达 摄于2018年9月18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刘宁
国家高级摄影师。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师大首届摄影研究生班。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老红军秦华礼106岁留念 摄于2018年10月
1995年创立“刘宁摄影”品牌至今,专攻人物肖像摄影20余年,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各领域人士好评。目前,部分中央领导及省级领导公开使用的标准形象照均出自其手。所拍肖像照片遍布世界各地。始终致力于打造百年的南京“中国照相馆”。
2005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作品收录当年中国优秀摄影家图册。2008年获省行协颁发江苏省人物摄影金奖。2017年获评省行协“时代工匠”,“摄影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受北京之托,在南京工作室接待专程到访的尼泊尔总理、尼泊尔共产党主席普拉昌达先生,并为其及家人拍摄肖像留念。肖像照片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
25年坚持
记录一个个家庭的成长
结婚一周年纪念
刘宁自己和儿子每年都会在汉口西路店的小巷拍一张合影。从儿子是一棵稚嫩的小苗,到如今儿子和他齐头,十几张照片,一步步的成长,看上去很有视觉震撼力。这是刘宁店里的员工帮他拍的。
刘宁自己的镜头下,也记录了很多这样的家庭。有一对夫妻,结婚一周年来拍了照片,到现在,结婚二十周年了,又来拍了照片,身边,已经多了豆蔻年华的女儿。从青葱年华的青春动人到现在的成熟稳重,照片中能够读出一个家庭的成长、温暖和勇气。
还有一位小姑娘,每年都来找他拍照,一年年长成大姑娘……镜头下留驻的记忆,十分美好。
结婚二十周年纪念
去采访刘宁的时候,看到一对老夫妻的照片,觉得蕴有很饱满的情感力量。刘宁告诉记者,这是刚来找他拍的一对老夫妻,为了纪念60年的钻石婚而拍。他们拿出了60年前的老照片,要求按老样子来一张。最后刘宁拍出来的照片,让老夫妻十分满意。攀谈起来,刘宁获悉,老两口都是老师,老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河海大学毕业的,自己60岁的朋友是他的学生——竟然也是有缘人。
刘宁说,家国情怀,这不是一句空话,正是这些普通的、善良的、坚韧的面影,撑起了枝繁叶茂的祖国大家庭,他为自己的镜头能记录他们而感到自豪。
百岁老人不少
为何他们的照片令人感动
刘宁的镜头下,有不少老人,甚至百岁老人。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刘宁来说并不难,他也因此无数次感动自己。
现场有一张106岁的老红军——秦华礼照片,很正气,也很慈祥。秦华礼,1913年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曾用名郑情怀。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5年3月,接连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战役后,开始长征……战功赫赫的这位老人,是南京邮电学院创始人、首任书记、院长。秦老的院长任命书,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呢!成立之初的南京邮电学院,缺房子、缺设备、缺老师、缺干部……这些都难不倒身经百战的老革命。
拍照时,刘宁捕捉到了老人家泪光闪闪的一个瞬间,也捕捉到了老人家身上不屈的革命斗志。“100多岁的人了,还骑摩托车!你能想到吗?”刘宁说,看到照片,老人家也很满意,说“可以留给后人了”。
现场还有一幅80多岁老人的照片。刘宁记得当时先陪老人喝茶聊天,感觉好了才开始拍。拍完照片在电脑上给老人看时,老人长时间沉默,刘宁一回头,却看见老人的女儿正在默默流泪,“我也没想到照片这么好,啥也不用说了”。
还有胡福明,当年意气风发的哲学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1978年,当年43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爆了思想理论界,引发了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一贯勤于阅读、思考的胡福明,依然保持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清晰的逻辑。 “和他的交流非常愉快,他的谦逊和随和令人印象深刻”,刘宁拍下的胡福明十分有亲和力。
一幅全景画
深入人物内心,皱纹一定留住
“生活是一幅全景画,充满了你来我往、悲欢离合。因此,才有了刘宁肖像摄影,以此记录那些美好的时光。”这是刘宁摄影的感悟。摄影25年,他接触到各种情感生活,“我们刚刚开店的时候,南师大谈恋爱的小情侣分手了,各奔东西时会来我的工作室摄影留念;工作室旁边的学校,上学时妈妈把孩子接出来拍一张照片,妈妈会泪水涟涟……”刘宁说,开心不开心,他都会用摄影忠实记录。修饰照片时,他会留着皱纹、留着胡子,“这样才能深入人物内心”。
现在手机的摄影功能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强大,那么摄影师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刘宁说,照片能不能打动人,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情感上抓住人,找到那种心动的感觉,往深里走。刘宁并不拒绝新技术,20年前数码相机刚上市,他就花大价钱买了一台100多万像素的奥林巴斯。但刘宁绝不依赖新技术,“摄影师一定要有文化,熟读经典,关注当下,守正创新。无论摄、拍、影,心要正,本要正,乱变,变了后找不到自己。摄影这条路上,能坚持下来二三十年的很少,越往上走越难,很多人变了后回不来了。”他戏称自己是“蜗牛前行”:“慢慢走,看看有没有跑偏。可不能把自己走丢了。”“蜗牛”现在受到了广泛认可,连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先生,都慕名携全家亲临清凉山公园工作室请刘宁拍摄肖像和全家福。
虽然不少政界、商界、文化界精英找刘宁拍摄,但刘宁更看重普罗大众的接受度和反应。“这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行业,各行各业人士都会涉及。很多年前人们不一定接受我的风格,那种有明暗度的俗称‘阴阳脸’的照片,可能以前不被认可,但随着审美的再提高,慢慢会被接受。一度人们喜欢很漂亮很唯美、很甜很腻的风格,到了一个点后会要突破。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黑白再到彩色,这种审美需求一直在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刘宁觉得拍摄一定“要明暗有序、虚实相间,要有矛盾、有反差”,“艺术需要有个性,摄影作品需要有温度,传统的影子+现在的技法+新的元素,为最广大的普罗大众接受,这是我要走的路”。已然成为大师级人像摄影师的刘宁对工作室的前景充满信心:越是基础,越是需要专业、需要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