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八年 昨日离世
作者:佚名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4/1/12 9:47:19

以色列筹备国葬,将邀国际政要出席
有人说他是英雄好汉,有人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作为军人,他被称为“战神”、“常胜将军”;作为政客,有人叫他“以色列的恺撒”———这就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他的一生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充满传奇和争议。他脾气火暴,说一不二,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连他结束政治生涯的方式都让整个世界措手不及,也许,唯有这样,沙龙才是沙龙。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当以色列军队受到重大挫折之时,沙龙率领属下的两个师强突苏伊士运河,一举扭转战局,被手下将士称为“犹太之王”,并因战功卓著获少将军衔。图为1967年6月1日,战争爆发的前几天,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时任以军南方司令部将军沙龙(中),搭乘直升机到达陆军基地。
沙龙和妻子。
2004年11月10日拍摄的沙龙和其子奥姆里在参加议会会议的资料照片。
1月11日,沙龙小儿子吉拉德宣布父亲去世的消息。
1998年10月21日,时任以色列外交部长的沙龙(右)在美国出席中东和谈时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会面时的情景。
沙龙(右)2005年2月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握手的资料照片。
内塔尼亚胡和沙龙(右)。
综合外国媒体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宣布,当地时间1月11日下午,该国前总理沙龙与世长辞,享年85岁。
11日当天,沙龙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医疗中心病逝。
早在2005年12月,沙龙就因轻度中风入院接受治疗。2006年1月4日他再次中风,迄今已昏迷8年。
今年1月1日,沙龙病情恶化,肾脏等器官衰竭。以色列医院于9日宣布,沙龙处于极度危急中。
《耶路撒冷邮报》报道,以色列政府将为沙龙举行国葬,葬礼仪式将邀请国际政要参加。他的遗体将安放在以色列议会大厦供凭吊。葬礼将在沙龙在内盖夫拥有的农场举行。
沙龙将与第二任妻子莉莉葬在一起。 新华社 中国日报
巴以评价
以色列:缅怀这位
“勇敢的战士”
以色列特拉维夫谢巴赫医疗中心11日宣布,院方采取多种措施,试图稳定沙龙的病情,但是没有成功,沙龙于当地时间大约14时去世。
沙龙下月26日满86岁。
“今天,他打输了最后一仗,”以色列总统佩雷斯11日说。佩雷斯以“勇敢的战士”“无畏的领袖”评价沙龙。“他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保卫者和最重要的设计者之一。”
总理内塔尼亚胡说,沙龙“将永远活在以色列人心中”。
司法部长利夫尼对沙龙去世表达“沉重悲痛”,评价他为“勇敢的战士、指挥官、领袖和双腿深植于以色列土地上的农夫”。
巴勒斯坦:他是
“应下地狱的罪犯”
巴勒斯坦人对这名宿敌之死感到高兴,称他为“罪犯”。
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称沙龙之死为“历史性时刻”。
路透社援引哈马斯发言人泽尔希的话报道:“这个暴君不在了,我们对胜利更有信心。这名罪犯的双手沾满了我们人民和领导人的鲜血。今天,他死了,我们的人民兴奋不已。”另一名哈马斯发言人巴达维说,沙龙留给巴勒斯坦人的记忆只有“痛苦、鲜血、折磨、背井离乡和罪恶”,他应该“下地狱”。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高级官员贾布里勒·拉吉布认定沙龙下令暗杀了巴勒斯坦国前总统阿拉法特,是“罪犯”,应该被送上国际刑事法庭。
德新社报道,沙龙死后,黎巴嫩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巴勒斯坦人朝天开枪庆祝。 新华社
铁血沙龙
他是“以色列之鹰”和“保护神”
沙龙的确是一个铁血战士,奉行永不言败的人生哲学。他曾经两度出任以色列总理,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风云人物,他曾经纵横以色列军界数十年,参加了五次中东战争。在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中,获得了无数的赞誉,被称为:“以色列之鹰”、“以色列之王”、“上帝的狮子”和“以色列的巴顿”,被誉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场指挥官和战略家,对以色列历史影响最深远的200位人物之一。
“以色列之鹰”
参加五次中东战争,屡屡立下战功
沙龙“声名鹊起”始于战场,他参与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五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多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以色列国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中,沙龙显示出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沙龙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遏止了以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举扭转了战局。
“保护神”
积极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和隔离墙
沙龙在2001年当选以色列总理时做出承诺,要实现以色列的“安全与真正的和平”。但他却积极主张实施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并且提出修建引起广泛争议的西岸隔离墙。沙龙支持建立犹太国家,并自主划定边界。
“背叛者”
单方面令军民撤出加沙地带
沙龙出任总理后,外界普遍认为,沙龙时代的以色列政府是最具强硬色彩的。可是,他却开始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特别是在2002年6月,小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后,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同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
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的分裂。作为该党的创建者之一,沙龙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参加2006年3月举行的议会大选。
在沙龙看来,这是“历史的召唤”。这一事件为沙龙赢得了很多掌声,却也给他树立了不少敌人,包括昔日的朋友和盟友。以色列国内的右翼势力指责沙龙“背叛”,并称是他把加沙地带拱手让给了哈马斯。
正当沙龙宣布脱离右翼的利库德集团,组建一个温和派内阁,以推进巴以和平进程时,他突然中风,陷入深度昏迷。
冷血沙龙
有人认为沙龙是和平的破坏者,作为一名个性十足、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一生跌宕起伏,功过交加。在反对者眼中,他是屠杀阿拉伯人的元凶。遭受了无数人的指责,被称为“屠夫”,“刽子手”,“推土机”。
“推土机”
强硬冷血,要碾碎面前一切绊脚石
沙龙军旅生涯的三大有争议记录都同屠杀阿拉伯人有关。一次是1953年在约旦河西岸的村庄滥杀村民;一次是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轰炸贝鲁特;一次是1982年萨布拉和沙提拉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也因此,沙龙获得了“冷血的复仇者”的称号,给旁人一种“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特立独行的印象。
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的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沙龙曾一度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98年,巴以在克林顿的努力下签署了怀伊备忘录。由于沙龙的强烈反对,巴以和谈陷入僵局。
作为政治家,沙龙毫不留情地推倒、碾碎他面前的一切绊脚石,有“推土机”之称。2000年9月28日,沙龙破坏以巴和平进程的行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镖的护卫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持续数月仍无终止迹象的以巴流血冲突。当时的巴拉克总理被迫辞职,而沙龙趁乱以73岁的高龄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沙龙一直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立场。2002年,他派军队围困阿拉法特的官邸,使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不得不在地下室里,借助微弱的蜡烛继续工作。
“贝鲁特屠夫”
入侵黎巴嫩,制造一系列惨案
在阿拉伯的新闻报道中,沙龙的名字就如同屠夫。连阿拉伯妇女在吓唬不听话的小孩时都会说,“再不乖的话,沙龙就会过来把你抓走!”
在沙龙职业生涯中最富有争议的事件,便属1982年率领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作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直接领导了那场战争,致使约2万人死亡。当时巴解武装总部所在地就在贝鲁特。阿拉法特发誓“宁可埋进贝鲁特坟墓也不离开”。面对软硬不吃的对手,以色列政府最终拍板——“打了再说”。后来以军战机对贝鲁特西区进行了猛烈轰炸,空袭持续12个小时,导致大批平民死亡。
后来巴解组织开始撤离贝鲁特的时候,他所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武装攻打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3天内屠杀了1500名难民。沙龙由此被称作“屠夫”,并在国内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感。在许多以色列人眼里被看做是一位杰出军事领袖的沙龙,受到巴勒斯坦人的憎恨。
他的家庭
铁汉柔情 先后娶一对姐妹
沙龙以其一贯的强硬作风著称,然而,这位铁腕人物也有柔情的一面。他经历了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1947年,以色列国成立的前一年春天,因父亲病重,19岁的沙龙从服役的检查站回到家中,认识了他的初恋情人戈莉。1953年3月,这对恋人搬进了简陋的新房。随着沙龙不断升迁,戈莉整日提心吊胆。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孩,没有阻拦丈夫重赴战场。
1962年,戈莉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送葬那天,沙龙把早年写给戈莉的一首情诗撕成碎片,撒入墓穴,表达了迟来的柔情蜜意。
妻子去世后,5岁的儿子格尔变得沉默寡言。无奈之下,沙龙只好请戈莉最小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格尔。
莉莉对这位姐夫非常崇拜。16岁那年,她曾在沙龙的伞兵营服过役,对他的强悍作风印象深刻。莉莉对格尔胜似亲生母亲,没多久,小家伙又活泼起来,沙龙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妻妹。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但格尔却在1967年玩弄其枪支时被误射而死。
几十年间,莉莉伴随沙龙一起经受战争的血雨腥风,但她却没能看到丈夫登上以色列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一刻。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他们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奥姆里已经成为沙龙政治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就在莉莉去世的第二年,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这位强人在发表胜利演说时提到了自己的爱妻:“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这一刻她虽没能站在我身边,我仍然思念她。”莉莉死后,沙龙没有再娶。
父子知己 他是儿子的朋友
沙龙1日状况恶化后,他的儿子奥姆里和吉拉德一直守护在旁。“他走了。他决定走了,”吉拉德11日在医院对记者们说。
吉拉德是沙龙的小儿子。他花了四年多时间,埋头研究了父亲从未公开过的数百份私人信件、文件和回忆录,撰写了传记《沙龙:领袖的一生》。这部600多页的著作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男人。他既受到爱戴,又遭人痛恨。他帮助以色列军队成长为中东地区最让人畏惧的力量,同时他也会因家人和朋友的悲惨遭遇而动容。他能够抵挡住大规模军事进攻,但在政治攻击面前却表现出愤怒或尴尬。
在儿子眼中,他是以色列63年历史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
吉拉德说自己十来岁时曾梦见父亲无助地躺在医院病床上,其他人都放弃了希望,而只有他,还站在父亲身边。“他是一位非常强大的人,但在梦里,我觉得自己必须保护他。他是我的朋友,一位非常亲密的知己,所以我会认同他的想法。”
吉拉德说:“他的人格如此强大。他的成绩与能力使(人格的)其他方面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的对手
中东老对手阿拉法特:至死未了的恩恩怨怨
阿拉法特曾言,他宁愿与沙龙打交道,因为沙龙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沙龙和阿拉法特两人年龄相仿,这两个经历了太多仇怨的老人,永远没有取得双赢。
1959年,阿拉法特建立巴解组织法塔赫,指挥对以色列的“革命行动”;沙龙则从伞兵旅长升为坦克师长,在“六日战争”中挥师攻入西奈半岛。在殊死的搏斗中,两人声名鹊起,奠定了以后的政治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沙龙率军开进加沙,矛头直指藏在那里的阿拉法特。1982年,黎巴嫩战争,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率数万以色列大军兵临贝鲁特城下,阿拉法特被迫再次登上一艘希腊舰船,漂向新的流亡之所。2000年,沙龙闯入圣殿山,阿拉法特一步步陷入困境,最终被以色列军队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几年来阿拉法特一直生活在这片废墟中。
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生涯,两个老对手仅有一面之缘。1998年在美国协调下,沙龙勉强见了阿拉法特。这是一场两人“顾左右而言他”的会谈,而沙龙仍拒绝与阿拉法特握手。
政治对手内塔尼亚胡:不同意他,但他是伟大的领导人
“我认为,历史将评判他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内塔尼亚胡8日称赞处于昏迷状态的老对手沙龙。
内塔尼亚胡是沙龙长期的政治对手。为反对沙龙的加沙撤离计划,他辞去沙龙内阁的财政部长职务;在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之后,他取而代之成为利库德集团新掌门。
内塔尼亚胡8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承认与沙龙政见相左。
他说:“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但你不能不赞赏和尊重他的领导才能。他是一名伟大的领导人。”
不过,内塔尼亚胡显然对沙龙早年从军时的表现更为赞赏,说沙龙“做出了卓越的军事贡献”。
内塔尼亚胡当时说:“现在不是我作政治推测的时候,当以色列的总理,以色列的一位伟大英雄,正在与生命战斗,我们可以等待……全国人都在期望,沙龙能赢得这场战斗。”
沙龙去世后,内塔尼亚胡11日发表声明说:“整个以色列都在为沙龙的去世而垂首悲痛。” 宗合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