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的传播乱象评析
《新闻爱好者》供稿 作者:武 鹏 李异平
摘要:“网络水军”通过“注水”、“发帖”等方式抢占舆论制高点,以此获取商业报酬,甚至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职业。“网络水军”受商业资本的操纵,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目的是影响网络舆论环境。反思“网络水军”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加强对网络不良行为的监管,抵制恶性竞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公众意见的自由市场。①
关键词:网络水军 舆论控制 传播特征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纪元的第16年,对中国网民来说也是非同凡响的一年,众多网络事件引发人们的关注甚至积极投身其中,微博时代的网民从看客变身说客,短小精悍的趣味话语暗藏的是对世界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抗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表达欲望日渐强烈,网络媒体的崛起,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实时开放的交流平台,使网络舆论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网络舆论快速成长的同时,一些隐匿在幕后的力量也试图借此操控民意,“网络水军”的出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传播学界对于资本介入舆论的批判由来已久,近年来,网络炒作事件层出不穷,新媒体时代自由与控制共存的现象成了新的关注热点。2010年出现的几个网络舆情事件使“网络水军”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其传播手法和内容都有了变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我国民主进程带来新的挑战。它显示资本对因特网的操纵不再仅仅是商业的竞争手段,而已成为损害公民权利与公共利益的祸首。目前对“网络水军”及其行为还没有权威的定义,相关研究也未对行业背后复杂的权利关系做进一步的解析。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其传播特征入手,揭开隐藏在“水军”背后的资本建构,让公众意见“破茧而出”,彰显网络时代的自由与活力。
“网络水军”的“崛起”
“网络水军”是指那些被网络公司或企业雇用,每天穿梭于各种论坛、社群网站、聊天群中,为他人发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发表大量简短或无意义的帖子,或暗中删除他人言论,甚至故意发布“权威”观点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判断。目前存在着许多对“网络水军”的误读,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寄生在互联网中的“乱民”,2010年10月爆发的蒙牛员工伙同公关公司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案,以及年末炒得沸沸扬扬的“奇虎与腾讯之争”,将早已暗流涌动的不良网络公关从幕后推到了聚光灯下。
2010年11月1日,《第一财经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深度公关》的报道,将两大乳业巨头在网络上的斗争始末详细盘点,并提出“深度公关”②一词。蒙牛挑衅伊利事件硝烟还未散去,人们的目光又被一触即发的3Q大战所吸引,11月3日当晚,事件因腾讯公司宣布停止运行360杀毒软件而推向最高峰,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各色评论。在这两场看似热闹非凡的网络争斗背后,其实潜伏着无数“网络水军”。这个大致发端于5年前的群体,上自幕后出资的企业,下至底层个人,中间通过网络公关公司策划维系,已然形成了一个周密而强大的灰色产业链。从知名论坛到社群网站,再蔓延至博客、微博等领域,“网络水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甚至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2010年3月,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第五次会议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正式注册的网络公司约有1200余家,而临时雇用的“网络推手”不计其数。 “网络水军”一词近来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互联网公司将雇用“水军”造势的行为美其名曰“网络公关”或“互联网推广”。究竟是正当的公关行为,还是资本在操纵舆论,目前对“网络水军”的评价莫衷一是,我们需要对“水军”的传播特征进行更加深入详细的解读。
“网络水军”的传播特征
资本控制舆论的现象长久以来为传播学者所重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赵月枝认为,谁控制了某一领域的话语权,谁就控制了某一领域的主导权,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真理”的解释权。“网络水军”的出现导致了两重话语权的丧失:一是谣言四起,许多网民因此难辨真假、信假为真;二是作为“水军”产业链最底层的“网络民工”以低廉的工资出卖着自身的话语权。
商业资本在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控制着网络舆论,许多企业凭借资金上的优势和技术上的垄断,试图操纵民意,甚至不惜伤害公众感情。2010年12月,网上忽然传出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评论达上万次。经官方辟谣后,仍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发帖。网民纷纷表示,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并且有损公众利益,极大地伤害了金庸先生及关心他的人们。
“网络水军”的出现和形成,是建立在对网络环境高度熟悉和对网民心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幕后团队的精心策划下,有的甚至能成为引导话题的舆论领袖。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处网络管理处副处长张俊表示,在调查一些案件过程中发现,当前国内一些大的网络论坛,有50%以上的帖子是人为炒作推出来的。所谓“热门帖”、“精华帖”等,很少是网民自发点击、回帖形成的,背后几乎都有“网络炒家”在积极推动。因无法追责,导致谣言、谩骂、炒作层出不穷,形成一种“网络暴力”,通过事先引爆一个话题,接着聚集无数盲信追随者,在网上形成误导舆论的局面。
这些“水军”本来都是普通的网民,他们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在言论自由表达的背后,却是部分网民出卖自己的网络话语权给企业换取低廉的报酬,而企业则通过资本对民意加以控制。归根结底,“网络水军”不过是互联网生存链中底层最基础的一环,真正该承担责任的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些强大的资本与专业的团队,在信息泛滥而知识匮乏的时代,他们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利用受众心理弱点,巧妙迎合公众趣味,从而达到操控舆论打击对手的目的。
“网络水军”造成的“灾祸”
“网络水军”的出没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企业雇主意识到随之而来的收益,纷纷主动联系网络公司做推广。与“网络水军”结盟的企业,并非都是小打小闹、名声不振的企业,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国企。“网络水军”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暗示互联网因缺乏监管而导致无序的竞争。“网络水军”打着“公关”的大旗,背后是对网络民主和自由的蔑视。不良网络公关的闹剧只会造成多方利益受损,缺乏秩序的行业将难以为继,网络公权力遭遇危机,网民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失去话语权。这种任意诋毁对方而可以免责的行为,长此以往将给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目前,国内网络推手已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尤其是一些博客和论坛,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使传媒业传统的“把关人”功能大打折扣,网民对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的信任一次次被网络推手颠覆,网络世界的既有秩序也一次次被人为地破坏。网络推手在我国的兴起是由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所造成的,在国外并没有这个行业。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带来人心浮躁,跟风追逐新潮,害怕落于人后,传播学的“螺旋效应”极易发生。网络时代的意见自由应该建立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之上,抵制资本操控舆论、防范网络虚假言论、维护和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治理“网络水军”的方法
如何规制企业和网络公司的不良行为,如何维护网民的话语权等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加强在法制和技术两方面的监管。目前我国法律对互联网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还十分模糊,网络公关既不属于广告也不属于新闻,在广告法和相关条例中都无迹可寻。因此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扮演好新媒体时期“把关人”的角色。使用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及时发现端倪、加强行业监管,同样必不可少。公安、电信、科研、网站等部门和行业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上尽量过滤各种有害信息,防止不良言论的传播与蔓延。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网络方面的管理:一是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二是加强重点对象的监管,三是开展网站人员备案工作。
加强行业自律。新媒体时代对网络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外部环境的约束力有限,更应提高自身素质,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加强行业自律。寄生在互联网中的“水军”多为兼职且数量庞大,网络公司的规模和水平也有较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培养网络人员的素质,使之成为网络知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专门人才;其次可成立行业协会,确立行业规范,引导互联网行业向职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做好网络科学管理、网络安全防护、网络犯罪追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督促行业内部自律。
媒体内部也应该有舆论领袖的存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传统媒体在时间性和灵活性上已失去了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会因此完全丧失主导权。当各种事件和话题在网络上激烈讨论时,人们往往只能瞥见冰山的一角,却很难触及真相。传统媒体此时应该担起调查真相的重大责任,提醒受众警惕不真实的舆论,引导人们冷静思考。
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新技术对人的注意力来说犹如催眠曲,新技术的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我们应该改变对媒介的传统反应,重视各种技术的应用,学会如何整合利用媒介,如何面对媒介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削弱媒介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自身免疫机制。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概言之,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能力。网络是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急需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 释:
①“意见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它的要义指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地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的信息。“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的。
②昝慧昉、徐涛、刘长江:《深度公关》,《第一财经周刊》,2010年11月1日,封面文章。
③南方周末记者王小乔,特约撰稿黄小米,实习生赵一丹、杜蕾、罗琼:《水淹互联网》,《南方周末》,2010年11月25日,第一版。
参考文献:
1.熊梦雪:《论网络舆论的特征》,《科技信息》,2010(21)。
2.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南开学报》,2008(5)。
3.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05/c_121051537.htm
4.马圆圆:《网络话语权的出卖现象研究——以网络水军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9)。
5.黎明:《不必高估网络水军的能量》,《电脑与电信》,2010(9)。
6.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网络水军正冲击网络信任》,《思想政治研究》,2010(6)。
7.竺伟鹏:《浅谈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
8.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刘宝林、王钰:《突发事件中受众媒介素养的表现》,《声屏世界》,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