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艳照门”为什么这样红
备受关注的“昆明市发改委官员艳照门”事件尘埃落定。9日晚间,昆明市公安局向媒体通报,该市发改委官员成某被人利用艳照敲诈勒索案件破案,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该案系昆明市首例利用互联网色情勾引实施敲诈勒索案件。(8月10日)
经过并不漫长的等待,公众终于等到了“官员艳照门”事件的官方结论。通过昆明市公安局的这份通报,此前困扰公众的几个扑朔迷离的疑问一一得到了解答。首先,“官员艳照门”事件并非是网友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网络上流传的淫乱图片也非人工合成,其次,发改委官员成某确实是事件的参与者。唯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起事关官员个人生活腐化事件的背后,竟还藏着一起“利用互联网色情勾引实施敲诈勒索案件”———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一起只涉及个别官员的极其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何在极短时间内升级为一起全国关注的公共大事件?从“日记门”到此次“艳照门”,官员堕落腐化并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爆炸性新闻,又是什么让公众持久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政府部门和公权力的形象?
关键在于官方对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出了问题。相关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不充分,尤其是一些关键性信息上出现的反复和抵触,譬如照片是否经过PS、当事人是否是发改委官员成某等等,成为事件愈演愈烈的重要推手。
事实上,当出现公共事件时,公众更愿意相信的还是官方的权威信息。但如果官方的权威信息缺乏应有的公信力,那么要么是信息混乱,要么是信息真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公众就会产生一种知情权上的焦虑感,乃至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诚信产生一种集体不信任,使事件往更坏的方向发展,其负面影响将超过事件本身。
官员聚众淫乱,于政府形象乃至整个官员群体而言,无疑都是一件丑闻。但越是丑闻,越需要彻底的信息公开,才能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可以假想,如果此次“艳照门”事件发展之初,官方就坦然面对,发布的每个信息都经得起审视和追问,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对于这起事件,需要反思的地方,不仅仅是如何整顿官员生活作风的问题。(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