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地宫 明祖陵昨重归水下
灌注一夜,明祖陵昨重归水下
皇陵地宫200米外的明祖陵园外墙也因旱“露脑袋”
这两块黑石下,是1800米长明祖陵园外墙遗迹。 高林胜 摄 |
大旱袭淮,江苏盱眙境内的明祖陵地宫拱门、甬道从沉寂300多年的水下重见天日——昨天本报这则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关注。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明祖陵地宫甬道所在的水潭边时,经过一夜紧张引水灌注,在21世纪空气中惊鸿一现的庄伟史迹已然重归水下,再享安宁。一直在现场坐镇的明祖陵景区管委会主任胡仁生告诉记者,从早上开始,他已经接到了百余电话,有正匆匆而来的央视记者,有上级文物部门官员,更有那些对明祖陵怀有深情的市民游客。“我们采取的引水回灌措施算是及时,从目前情况看,此次探头对陵内的破坏作用应该不大。”短短一日,除了紧张指挥引水,老胡大多数时间都在用相机、摄像机甚至手机,留下了无数视音资料,“那种感觉,就像和一个老朋友通信很久却从未见面,好容易见到了,却很快又要分别。舍不得啊……”
老胡还告诉了记者另一个消息,在与皇陵地宫相隔200多米的洪泽湖中,因为干旱水位下降,当年被洪水吞没的明祖陵园外墙也悄悄“探头”。
于是在老胡的陪同下,记者乘船来到了皇陵外墙探头的水域,如果不经介绍,记者实在无法看出眼前黑不溜秋两块极似礁石的家伙,原来竟是600余年前便矗立在此、那座七八米高的明砖墙的顶部。老胡指着两块黑石说,“你别看它们在这湖里不起眼,当年可算是国家数一数二的宏伟建筑。”据说,完整的皇陵外墙刚建成时足有万米,岁月侵蚀、洪水冲荡下垮塌了不少,大都长眠在洪泽湖的浩淼烟波下或被打捞出来,成了百姓修屋建桥的石料。“现在仍立在水下的墙体长约1800米,一端最高处正是这两块黑石头。”细看水下,果然可见黑影绰绰,那横亘绵延的古墙,就这样顽强立于水中,与洪泽湖的鱼虾相伴,一如当年般守护着身边那片皇家陵园。
本报记者 张磊 路叶 张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