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发行量第一杂志《读者》迎来创刊30周年
30年前的春天,在改革开放和全民读书热的大潮中,一本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刊名、红色封面印有电影明星娜仁花头像的杂志《读者》诞生。30年后的今天,《读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亚洲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三。
16日,这本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书写中国期刊史传奇的杂志创刊30周年,甘肃隆重为这本从此地走出的“孩子”举行了庆典。
“当时一问世就引来读者极大关注,短短两三年,月发行量就突破100万,此后一路走高,2006年4月突破1000万,刷新中国期刊发行量的纪录”,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吉西平说。
“90年代初,在我人生的困惑和关键期,有一期封面是黄金般的黄土高原图片,我喜欢写诗,很向往这里,就毅然来到甘肃当兵”,香港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回忆与《读者》情缘时说。
“由一本杂志到集团,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巨大,但我却怀念的是初触这本杂志时的感动”。的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读者都被该杂志中的文章深深触动过。
“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有一摞摞的《读者》,火车上、公交车上、大街上总能看到有人手里拿着这本杂志,这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兰州退休教师刘翠珍说,“有一天,我还给《读者》写信,说看了哪篇文章,心灵受到了激荡”。
其实,《读者》在1981年4月创刊时叫《读者文摘》,1993年7月,因涉讼美国《读者文摘》刊名商标权才更名为《读者》。更名后刊物影响力更大,1995年月发行量突破400万, 2004年突破800万,如今月平均发行量900万册。
吉西平说,诞生于黄土地上的《读者》,目前以多种形式在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2011年的第一天,该杂志正式在台湾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进入台湾地区的刊物。
《读者》的魅力来自何处?吉西平用“不仅在于‘秀外’,更在于‘慧中’”总结。他说,《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倡导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温润、纯净、平等,雅致。
师永刚告诉记者,《读者》对人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在创刊时,就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无数人身上找到了心灵契合点,它的外面是“西装”,但它里面是中国的儒学思想。
当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赋诗鼓舞和激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也前来祝贺。李东东说,希望《读者》加快战略性新兴业态发展步伐,促进传统产业尽快转型升级,大胆尝试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一个驰名国际期刊品牌。
吉西平表示,目前,读者集团开始加速进军数字出版、网络传媒、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媒体发展领域。(中新网兰州4月16日电 记者 朱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