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主流报媒深度报道再度崛起释因

主流报媒深度报道再度崛起释因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发布时间:2011/4/6 21:06:06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如今,新媒体以“即时”、“海量”、“互动”、“便利”、“时尚”等功能,形成免费提供网络新闻的语境。但是,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认为,报纸刊载的新闻值钱,而且报纸是新闻的“解读者”,可以满足受众对生活正确判断的知情欲望。也许缘于这一理念,曾经备受争议的深度报道方式再度崛起,像是主流报媒自慰以“深度”、“思想”赢得受众的“救生衣”。
  
  报纸的“报道深度”折射着思想高度
  
  报纸上午采访、下午写稿、晚上制版、天亮发行的出版流程,时效不如网络快,内容不如网络多,更为缺憾的是不能像网络那样在传媒和受众之间、受众和受众之间随时互动。像2010年世界杯报道时,北京几家报纸即使做到凌晨赛事鸣金,一个半小时就送报纸上摊,也比网络晚了一个半小时。
  
  1.主流报媒向“深度”转轨,是全媒体语境下的必然选择。深度报道被主流媒体视为生存大战的“重型武器”,有三个因素:
  
  一是报媒的新角色必然向“深度”转轨。如今,报纸不再是新闻第一时间的报道者,而是新闻的索引者、解读者。尤其以“解读角色”去做“深度”,最为受众所期待。但是,报纸做“深度”能重新赢得“报纸为王”的往日辉煌?那当然是错觉,难道网媒就没有“深度”,没有“解读”?譬如有的传媒揭秘了某件新闻内幕,最终却无声无息地收场,为何?归结为这家媒体没有权威性所致。可以说,报媒的解读凝结权威性,权威性解读才能赢得受众;反之,缺少权威性的解读只能陷于猜想,并降低报媒的权威性。
  
  二是深度报道是“解读”真相的好工具。深度报道被公推为突破单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模式,去深度挖掘新闻事实的真相,揭示其因果关系和深层动因的利器。在背景报道、精确报道、典型报道、分析报道、预测报道、体验报道等方式中,逐渐形成以追踪报道、解释报道、调查报道为三种境界的“解读兵种”。
  
  三是报媒实践验证了“深度”的强大功能。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媒甚至电视、广播皆感受压力和恐惧。《华尔街日报》在危机中崛起,发行广告双腾飞,证明了“给我一个动人故事”的深度报道理念的胜利。人民日报在2009年7月1日改版后,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深度报道为各版主打。深圳特区报2010年9月版面刷新后,深度报道也突然崛起,文稿厚重耐读,读者反响热烈。
  
  2.主流报媒崇尚“深度”,折射报媒战略的思想高度。面对新媒体的攻势,主流报媒以“深度”作为其战略运营的主打,就是把揭示新闻事实的真相和缘由为使命,讴歌正义、鞭笞丑陋。这种新闻挖掘越深,折射的思想境界越高,从而外化为报媒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品牌价值。譬如深圳特区报改版后的深度报道,实现了三方面突破:
  
  一是以独家策划加大深度比例,增强社会热点冲击力。深圳特区报改版后30天里,重点策划了政务、节日、纪念、突发、人物、异地等35个专题。其中社会民生专题7个,包括《“限购令”下深圳楼市变数透析》等。统计表明,新闻稿件总计为4538篇,深度报道总稿量272篇,占5.99%。包括解释性报道《如何消除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一个城市容纳不了多个万象城》等;追踪报道《聚焦深圳山寨公交现象》、《你有“限购令”我有“过墙梯”——民间应对楼市新政歪招令人咋舌》等;调查性报道《三旧改造的成功范例——深圳南岭村调查》等。
  
  二是以系列周刊提升深度能量,激活新闻内核感染力。周刊是深度报道的主战场,编辑要盯住新闻“第二落点”,深度挖掘“突然发现”的新闻,折射出新闻生产的理念高度。如深圳特区报改版后30天里,周刊共刊发273篇稿件,其中108个版面的主打稿件基本都是深度报道。如《博闻周刊》刊发的《“茶党”会撕裂美国的未来吗》,《理论周刊》刊发的《深圳应成为中国的“社会硅谷”》,《创享周刊》刊发的《你会是下一个“切客”吗?》,《艺文周刊》刊发的《呈现3D梵高?有可能!》,《阅读周刊》刊发的《最牛卖书郎》,《乐活周刊》刊发的《稻城亚丁:感受粗线条的美》等等。
  
  三是以板块联动扩展深度空间,放大主流媒体传播力。一方面周刊板块有意识地进行联动,另一方面不同板块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报道的有效配合。如《聚焦深圳电单车乱象》连续报道,不仅在大都会板块进行系列跟踪,而且在言论版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
  
  一张报纸的“深度解读”如何牵引受众视线
  
  主流媒体做“深度”、做“思想”,这是全媒体时代报媒的新定位。那么,如何以“深度解读”牵引受众视线,赢得读者热捧?
  
  1.报媒的“深度解读”如何排除“隐形障碍”?
  
  中国的主流报媒按照行政区划分割新闻资源,形成两个顽疾,一是本地突发负面新闻,往往受到某种采写限制;二是国内其他城市突发重大负面新闻,受到异地监督的限制。
  
  一是消除深度报道板块的空白状态。目前主流大报的周刊往往缺少深度报道板块,延续深度报道“随来随走”的特点,即分散在不同板块组织策划推出。由于不以深度周刊形式固定出版,就会在竞争中显露出一个缺陷。
  
  二是提升深度报道“硬新闻”比例。遇到突发负面新闻,主流大报应及时跟上。如人民日报在上海发生“11·15”火灾后,刊发长篇分析报道《夺命大火再鸣警钟》,针对山西煤炭税费流失,刊发“二次挖掘”的《权力分离斩断黑色利益链》等,倾力“解读”事实真相。深度报道的周刊也要把“硬新闻”视为不可动摇的重点,避免偏重于消遣的“软新闻”,摒弃杂志化倾向。
  
  三是加大深度报道的独家策划分量。主流大报政务新闻独家策划多,但在社会民生领域的独家策划比例低,暴露出策划机制和理念的落后;主流报媒擅长跟踪报道、解释性报道,但以媒体独立开展的调查性报道比例偏低,这就形成了报道深度的差距。
  
  2.报媒的“解读技巧”如何满足知情欲望?
  
  第一,主流报媒破解政务解读瓶颈,是引导“知情欲望”的“先手”。主流报媒的政务报道往往铺天盖地,实则粗放经营:一是每事必报,惟恐漏发。致使版面充斥相当数量的一般工作视察,或是低新闻价值的动态。二是策划过滥,单纯造势。为了显示“做强”,大版面、大稿件,其实信息量很小,可读性很差。加之内容枯燥,语言干瘪,官样文章,如何让受众产生共鸣?因此政务报道如果有“深度”,就要策划百姓关注的政务选题,把会议写成新闻,写成深度报道。
  
  第二,主流报媒策划热点调查报道,是满足“知情欲望”的“重手”。在诸多深度报道方式中,报媒独立调查的深度报道价值最高。即使是“第二落点”,以调查手法也可做到“后来居上”。以往深圳传媒类似“深圳泥头车”、“机场高速路广告牌”、“假发票跟踪报道”的新闻,往往没有提升到调查性报道,没有挖掘出其背后的巨大利益链,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揭示新闻真相。
  
  第三,主流报媒灵活解读新闻真相,是慰藉“知情欲望”的“妙手”。一是深入新闻源头,现场深度解读新闻流脉。如菲律宾人质惨剧突发,中国多家媒体立刻派出记者到马尼拉,写出连续跟踪报道。此时只要记者在现场,深度报道就最有说服力。二是突发重大新闻,请有关专家深度分析,如地震灾害等事件,这种高端访谈足以让受众情感得到慰藉。三是以图片、漫画、图表等灵活解读新闻,如重大项目开工、重大案件侦破等等,形象地展示新闻内涵。
  
  3.报媒的“解读机制”如何催动“采写机器”?
  
  目前党报生存的根基只能是“以深度争市场”。深度报道是强化主流大报权威性的重要基石。要在整体上确立以“深度”和“思想”打天下的意识。
  
  第一,设置专门的深度报道板块。以“新闻为王”的意识扩大深度报道的总体比例。有必要放大深度报道的视野;报网互动强化新闻民调的功能;每天各版块都有深度报道稿件,每周都有深度报道板块出版。
  
  第二,建立深度报道协调部平台。借鉴人民日报为统筹各部门深度报道而成立新闻协调部的成功经验,以这个平台调度报社重大、紧急报道,调控新闻策划,并跟踪评价“深度质量”。
  
  第三,建立“一稿论英雄”的采写激励机制。即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深度报道,一篇稿件即完成全年报道任务;在全省引起轰动的深度报道,一篇稿件即完成季度报道任务;在本市引起强烈反响的深度报道,一篇稿件即为完成当月报道任务。
  
  第四,巧妙破解“深度”瓶颈。对重大突发新闻,要调派采访团队深入现场,占领这一新闻的制高点,将新闻真相告知读者。如大陆赴台旅行团在苏花公路与外界失去联络后,深圳特区报驻台记者及时发回消息和分析文章。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主流报媒深度报道再度崛起释因>-: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