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时代”真的来了吗?
IPv4和IPv6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共存的状态,目前的情况下,最稳妥的办法是从国家层面,在组织机构、技术标准、资金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
日前,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官方网站发布了一条题为“最后一批IPv4地址今天分配完毕”的消息,称“互联网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最后剩余的IPv4地址从中央池中分配完毕”。
过去几年中,人们不断听到类似于“IPv4枯竭”、“IPv6”已经到来这样的说法,却总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IPv6时代”真的来了吗?
到底什么是IP地址?打个比方,互联网上每一台电脑,要想与整个网络连接起来并利用海量信息,必须有一个精确的、可识别的“号码”,即IP地址。就像一个人要有自己的身份证号,才能纳入社区的有序管理中。这些“身份证号”是遵循特定的“互联网协议”(IP)编制的。所谓IPv4就是互联网协议的第四版。在这一版协议中,每个IP地址用32位数字表示。
IP地址用的是二进制数字,可以表达的地址总数是232个,约40多亿。近几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大量增加的终端需要越来越多的IP地址,“身份证号”被用完也是必然的。
这样一来,新增加的电脑无法申请自己的“身份证号”。对于互联网来说,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自然是扩展IP地址的位数,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它拥有128位的长度,由此带来的IP地址总数将是 2128个。
不过,在专家看来,完全耗尽的那一天还未到来。就好像最后几箱货物已经离开了总仓库,运往地区性的商店或配送中心,但还要继续分发给每个人。全球5大区域手里还有或多或少的剩余IP,一旦这些区域性“仓库”的IP地址被完全分配,将意味着真正的“供货枯竭”。
这个区域性分配的过程会持续多久?“IPv6”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耗尽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年内都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是鉴于IPv6实施的复杂度,所剩时间不多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晓东介绍说。
李晓东坦言,IPv6实施的复杂涉及很多方面,但“技术”并非最主要的困难。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泓婕则指出:“目前发展IPv6的瓶颈是应用层,如数据库系统、Web业务等。”
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IPv6时代”,中国互联网产业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陈泓婕说:“现在IPv6的骨干网也已经建得很大了,但这个网络中目前实际运行的流量很小。”
据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星教授研究,目前,中国IPv6地址的国际申请工作严重滞后,拥有量仅为美国的1/148,并且对IPv6资源的申请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
为什么喊了多年“狼来了”,IPv6的发展依然如此“有限”?陈泓婕认为,一方面,国内电信运营商手中还有很多剩余的IPv4地址,在实际运用中没有感觉到IP地址的压力,因此他们并不着急;另一方面,IT领域对下一代互联网是否应该采用IPv6技术还有着不同的声音。在她看来,IPv4和IPv6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共存的状态,目前的情况下,最稳妥的办法是从国家层面,在组织机构、技术标准、资金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整体布局。比如地址申请、设定软件系统入网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