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国内文献纪录片发展现状与困境

国内文献纪录片发展现状与困境

作者:肖灿  来源:《今传媒》杂志  发布时间:2010/12/3 15:17:05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文献纪录片将现代传播技术与传统著述、学术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建构历史与现实,承担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便是其价值所在。那么,何谓文献纪录片呢?著名编导傅红星认为,“在西方,这种纪录片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1]后来,又有学者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若综合考量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献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的文字、影像等文献资料作为素材来进行加工创作,并辅以现场采访、实地拍摄等手段,客观呈现历史原貌,并由此生发出对历史新的感悟与解读的一类影视作品。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表现形式看,它包括电影文献纪录片和电视文献纪录片两大类。


    一、思想主流化


    追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献纪录片犹如客观公正的史官,高屋建瓴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它往往能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一个阶段的历史进程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回顾和审视,担负着弘扬时代主旋律、对外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的重任,进而传播中国的主流声音,唤起中国民众的历史情结,其意义深远。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献纪录片打破传统模式和传播路径,试图建立起迎合多元化需求的媒介生态。


    一方面,电影院线带动了文献纪录片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的文献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上摒弃了刻板宣教的面孔,融入时尚感与类型元素,将历史通过口述、“情景再现”等大众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因而,许多文献纪录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2006年,文献纪录片《圆明园》通过设计故事片、真人符号性的表演以及“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并采用高清先进设备和电脑三维特技,不仅虚拟出1860年的老北京街道,“克隆”出3000多人的英法联军,更是将当年的“万园之园”真实地再现于电影银幕之上,生动地讲述了中国那段深刻难忘的历史故事。该片不仅获得了2007年“金熊猫”奖、“纪录片大奖”和“最佳导演奖”,还创下了中国纪录片影院票房记录。


    另一方面,电视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文献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如《新丝绸之路》、《百年中国》、《故宫》、《大国崛起》、《香港十年》、《中国1978》、《人民至上》、《澳门十年》、《长安街》等优秀纪录片。这些影视作品不仅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使文献纪录片的可观性大大增强,人们也就更加愿意接受这些文献纪录片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二、现实困境


    探寻新世纪以来我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在创作数量和表达技巧上,其成绩一片斐然。然而,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文献纪录片在传播中国主流思想、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意义生产的同时,却离市场的中心渐行渐远。可以说,当前我国的文献纪录片正面临着“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局面,其思想主流化的媒介理想和市场边缘化的现实表征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第一,资金投入难题。作为体制内的主流纪录片,文献纪录片主要依靠政府及媒体的投资与拍摄制作,有时也部分吸收一些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参与合作。虽然在创作上受到市场压力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献纪录片不需要考虑市场的因素而高枕无忧。由于纪录片制作周期长、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入少等因素的影响,现在一些地方电视台、影视公司更愿意把钱投放到像电视剧、国产电影故事片以及综艺节目等制作中去。


    第二,人才建设难题。目前,“由于中国电视创作环境的特殊性,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几家电视台能够允许一年只做一个节目的编导存在。” [2] “慢工细活”的纪录片制作方式难以满足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要求。市场化以及媒体发展的因素使得一些纪录片工作者不愿意坐冷板凳、花较长时间去制作一部经济效益与电视剧无法相比的文献纪录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工作者离开了创作队伍,转战影视剧市场。


    第三,行销传播难题。一方面,从横向考虑,目前,国内的文献纪录片分销市场还处于原始的“圈地”状态,渠道建设比较单一,而在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视频、手机视频以及海外渠道的扩展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大。另一方面,从纵向考察,我国的电视文献纪录片长期走自产自销的道路,但由于电视台纪录片节目销售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优质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这种模式已暴露出许多缺点。


    三、生存策略


    对于中国文献纪录片来说,目前面临的窘境是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经历的“阵痛”。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真正形成文献纪录片“思想主流、市场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完善机制、搭建平台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建立整体完备、抵御风险强的市场交易机制,让各种优质资源合理流通,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2005年3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签署协议,向海外市场推广《故宫》,让这部在国内取得不错佳绩的文献纪录片顺利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并较好地起到了“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中国形象”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夯实建设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海电影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影视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实现文献纪录片在广播、互联网、手机3G视频、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我们可以将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适合改编的纪录片加工改良成广播版播出;还可以通过网络把许多文献纪录片整合起来,建立纪录片数据库,让广大观众能够便捷地在线获取相关影片资料等。


    (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首先,建议政府制定扶持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并考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献纪录片的拍摄和发行,以帮助文献纪录片积极寻找社会赞助、多方筹措资金。其次,我们要组建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传媒集团,通过他们雄厚的资本运作,投入资金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拍摄出一批高规格、高质量的文献纪录片,并开办一定数量的纪录片频道,进而实现文献纪录片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表现手法


    文献纪录片的价值体现主要依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需要通过选择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如何解读这些文献资料来实现。因此,我们在文献资料的搜集上,就不要只局限于政治以及领袖人物的思想言行上,还可以将其视野放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日常生活等内容也是文献纪录片可以表达的范围。


    在具体的作品创作中,要防止文献纪录片过于“娱乐化”的倾向,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在恪守真实底线的基础上,注意表现手法的创新运用。如在采访时尽可能保持采访的原生态;在讲述故事时,我们既可以选择“大众化”的叙事方式,也可以以“切片”的形式将历史中最耀眼的闪光点作为讲述历史的开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四)探寻多元盈利模式,构筑产业价值链


    对于电视台而言,针对一些特定的文献纪录片播出时段较其他类型纪录片有明显优势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在影片中做贴片广告的方式,来争取广告客户,以此来多方筹集资金。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孔雀》、《疯狂的石头》、《圆明园》等影片的营销模式,通过提前“点映”的方式,扩大电影文献纪录片的市场范围。


    针对海外市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常用的方式,有条件地采取节目“预售”的形式进行融资和产品销售,事先从投资商那里获得一定数目的资金,降低投资风险。其实,在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我们就采用过这种“预售”的方式,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文献纪录片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出版相关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物、文化用品、衣服、鞋帽等,这对打开文献纪录片销路、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等都有好处。2005年,《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同时,制作方迅速推出了相关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物,通过相关行业的发行网络销售,尝到了营销上的甜头。


    (五)加快队伍建设,开展交流与合作


    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关键在于“人”。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创作队伍人才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强人才管理,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与激励机制;并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内知名大学及文化研究机构、影视专家对中青年创作人才进行培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我们与西方专业人员的沟通。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纪录片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渠道,在国际电视市场中,纪录片往往是卖得最好的一种文化产品。正如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兰克?夏纳所说,“世界在关注中国,我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3]事实上,近年来,隶属于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五洲传播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与境外多家主流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纪录片,这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以及大国形象的树立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肖 灿 海南大学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参考文献:


    [1]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J].当代电影,2000(5).
    [2] 孙凤毅.从纪实到现实——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谭天.从故宫看中国纪录片的转机[J].中国电视,2006(5).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国内文献纪录片发展现状与困境>-: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