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嫦娥明晚18时59分57秒发射

嫦娥明晚18时59分57秒发射

作者:彭昊 焦哲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0/9/30 6:55:07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如遇天气原因将择机在10月2日或3日发射,央视明天下午开始直播

 
 
  记者昨天拍到的发射塔实况。彭 昊 摄

 月亮城外

 直击奔月

 2

 本报特派记者 彭昊

 ■最新发布

 嫦娥二号

 发射时间确定

 昨天上午,“嫦娥二号”任务情况介绍会在西昌卫星发射监控中心举行。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会上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天气等原因,不能再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至此,“嫦娥二号”的准确发射时间“意料中”地被揭晓。

 记者还从介绍会上获悉,“嫦娥二号”的发射将采用人工点火的方式,此前,还有一种备选点火的方案是通过计算机点火。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家介绍,如果火箭只是采用常规燃料,这样可以提前将发射的时间通过电脑固定下来,到了预定时间,火箭自然就腾空而起了。但是因为嫦娥二号采用了低温燃料,直到发射前4分半钟还需要继续加注,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采用人工点火的方式将更加安全。而且我国人工点火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不会有任何意外发生。 

 另据新华社消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29日在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从29日到10月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天气以阴天间多云为主,有阵性降水。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预警中心的判断,预计9月30日到国庆假期前期,空间天气平稳,太阳活动水平低,对“嫦娥二号”发射没有不利的影响。他表示,气象部门会为发射中心做好滚动气象保障服务。

 另据央视消息,按计划,中央电视台将于10月1日下午对“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进行直播。

 本报特派记者 彭 昊

 全准备好了,发射中心大家很清闲

 发射前夕本报记者探营2号发射平台 

 随着嫦娥二号发射时间的逼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对外关闭,普通民众再也无法像几天前一样靠近观看,发射现场被一片安静而神秘的气氛笼罩。昨日,本报记者经多方努力,终于进入发射中心进行了发射前夕的再次探访。

 警卫班长是“扬子”读者

 虽然得知卫星发射中心戒备森严,昨天上午,记者还是租了一辆车出发,开始了一次发射前的最后探访。记者在沿途崎岖的山村公路上看到,零星分布的几个村子中,众多穿有民族服饰的彝族村民有的在举行家庭聚会,有的扛着农具、牵着耕牛下地劳作,生活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在距离发射中心3公里的路上,已设置起专门的检查站。到了发射中心门口,记者一下车便举起相机拍照,结果一名站岗士兵较了真,一把夺过相机说要找领导处理,记者只好跟着来到他们执勤班长面前。意外的是,当得知是《扬子晚报》记者后,这位班长乐了,“《扬子晚报》,在家常看!”原来这位班长来自安徽蚌埠,是本报的忠实读者,在监督记者删去照片后,马上将相机还给了记者。

 观察了一下形势,记者判断想进入基地采访强攻肯定不行,于是开始从出入基地的工作人员中寻找老乡套近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换乘了两辆军车后,记者终于“潜入”了卫星发射中心。

 火箭将分两次加注燃料

 乘车进入发射中心后,只见沿途宽阔的林荫道上十分空旷,除了站岗哨兵外,很少见到路上有行人和车辆,整个发射场显得极其安静,路过宿舍区的时候,还有专家、领导轻松地在草坪上合影。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嫦娥二号”所有的测试工作都已经完成,现在就等着加注燃料了,所以今天发射中心里大家都很清闲。

 在乘车穿行约5分钟后,记者有幸近距离见到了已穿上“铁皮外套”的嫦娥二号及其运载火箭,它静静地矗立在深绿色的巍峨群山中,等待发射。陪同的基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发射中心有两个发射平台,与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平台不同的是,此次发射“嫦娥二号”的2号平台使用的是新的升降台技术,这是中国航天专家的发明创新。2号发射塔高97米,可以轻松地用塔臂固定住52.5米高的长征三号丙火箭。2号发射平台周围矗立着三座高达175米的避雷塔,可以保护火箭、卫星不受雷电侵扰。

 步行走近发射平台,入口处竖立“正在加注”的提示牌,只有一名战士在塔下执勤看守,工作人员解释说,其实加注工作要30日上午才开始,燃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燃料,在火箭发射前36小时内加注;另一种是低温燃料,在火箭发射前7小时加注。

 附近小学没有提前放假

 在采访结束的归途中,距离发射中心大约一公里处,记者找到了一所希望小学,据说这所希望小学就是卫星发射中心的官兵们捐资修建的。学校老师向记者证实了这个说法,并改正说是发射中心和当地泽远乡政府共建的,学校里700名孩子以彝族、藏族的居多,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学校没有收到特别的放假通知,10月1日当天才停课。孩子们感兴趣地看着记者的镜头,自豪地告诉记者说,他们每个人都看过火箭发射,最多的看过10几次,记者让孩子们形容一下火箭发射的场景,一个彝族打扮的小同学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反正是可美丽了。”

 主管给火箭装螺丝的是个江苏人

 记者昨日在西昌发射中心采访时听说,发射中心发射场里有一对公认的“神仙眷侣”,这一对刚刚新婚的夫妻共同承担重任,助嫦娥飞天,巧的是,丈夫李永就是我们江苏宿迁人。

 说起李永,同事们莫不称赞,他1米82的个头,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工作起来也是个“拼命三郎”。他曾用一个月时间绘制出完备的系统电路图,密密麻麻十多页纸,成为一套宝贵的学习教材,也方便了工作。在负责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他在近一个月内超负荷工作完成了4大系统共120份约100万字试验文书、文件的修改、校对和审核,新撰写文件17份,规程3份,最终一次性通过审核。 

 从担任推进剂利用系统指挥到总体装配系统指挥,他的压力一下加重了。该系统任务繁琐,且件件都有风险:安装箭体上从一公斤到豆粒大小不等的上千个螺丝,在数根摆杆上进行高空作业,与易燃易爆的低温燃料打交道等等。但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从未出现误操作。 凭着优异的表现,李永获得了诸多荣誉,提前晋级一次,享受过部委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本报特派记者 彭昊 西昌报道

 太平洋上

 守望嫦娥

 3

 本报特派记者 焦哲

 远望六号完成

 最后一次实战合练

 

 29日19时许,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划破了南太平洋的寂静,“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号令从广播中清晰传出,全船立刻忙碌起来,所有船员高度兴奋,各就各位,开始进行最后时刻的准备。此时正值太平洋的黑夜,1万多海里以外的祖国是9月29日的下午。

 每个参试人员都深深知道,这次海上测控任务是远望六号船直接送“嫦娥二号”奔月。在“嫦娥二号”飞到南太平洋上空的时候,远望六号船需要对“嫦娥二号”进行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

 这是“嫦娥二号”实战前的最后一次合练!也是对参试设备性能和参试人员心理素质的最后模拟考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10分钟准备。”广播里响起调度员的清晰话音。合练参试人员早已就位,并开始调试仪器。

 各机房、人员早已全部就位,船姿船位系统设备也提前开机工作。主战设备机房,笼罩着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实战中对“嫦娥二号”进行测控的指令将在这里发出。无论是有着多次实战经验的主操作手,还是配合工作的其他参试人员;无论是参加过多次任务来保驾护航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首次参加任务的新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涌现出一种激动、兴奋而又紧张的表情。

 甲板上,雷达测控天线已经一齐指向“嫦娥二号”飞来的地平线,这里将是“嫦娥二号”出现的地方。

 时间过得飞快,“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主操作手张炯铭双手紧握天线操纵杆,双目紧盯着面前的示波器。 

 ……

 今天凌晨,远望六号测量船在太平洋上的最后一次合练顺利通过。

 尽管面带疲惫,但此时此刻,没有一个船员觉得这是一个放松的时刻,因为他们知道,近期,将迎来真正的实战。而那,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 

 通讯员 陶正齐 邵长宝 陈国玲 

 本报特派记者 焦哲 发自南太平洋远望六号船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嫦娥明晚18时59分57秒发射>-: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