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明楼加顶被质疑“秃子戴假发”
700吨重的新顶压在明代老墙上,未能彻底解决方城渗水问题
方城老墙被新顶“遮盖”失去了历史沧桑感。 |
目击 明楼加“顶”显示皇家“九五之尊”
中山陵园管理局有关人士称,该项保护工程的性质是为保护现存建筑遗存而做的防护设施,而不是复建明代的明楼。明楼所加顶的尺寸和式样也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尺寸来做的。明楼砌筑于方城城台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9.6米,南北宽18.6米,四面墙体残高约6米,顶部式样为重檐歇山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郭华瑜主持了此次设计加顶工作。她告诉记者,这次明楼的新顶尽量地贴近历史原貌,在样式上参考了很多明代建筑,但不是简单的十三陵的拷贝。
对于明楼墙体,中山陵方称用的是明代城砖进行修补(这些城砖是中山陵园管理局从民间征集而来的),主体结构的柱、梁、斗拱、屋面等都是木结构。据统计,明楼建设中共使用木材1000方左右,其中,跨海(即:横梁)有8根,长达16米。那么,这些巨大的材料是如何运上来的呢?工程施工方在围墙东侧开辟了一条临时通道,架设一条“高架临时货运索道”。
明楼的顶部与其历史记载一致,屋面所用的琉璃瓦是专门到北京琉璃构件厂定制。在保护工程中,还恢复了明楼原有的6道红门,及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面三道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其皇家的“九五之尊”。
质疑 700吨重的新顶压在老墙上,墙体仍在渗水
记者注意到方城加顶后,正中的渗水问题缓解了,但是方城东北侧和西南侧外墙有5处渗水情况还是很严重。尤其是西南角墙面,水都沿着墙上的缝隙流到地上。记者还发现,方城明楼原有的墙面都被粉刷一新了。为何要把原来的老墙“遮盖”起来?是不是原来的墙体被动过了?去年,方城保护工程开工时,设计方曾表态说,对原有老墙留下的历史痕迹要进行适当的保护,尽可能少地干预文物本体。
中山陵园管理局巡视员余金宝向记者介绍说,明楼新加上去的顶有700吨重。当记者问他这么重的顶原有的方城能否承受住时,他称在建顶的材料中,除了屋架是轻型钢结构外,其它的全是木结构,也没有混凝土,承重上完全没有问题。他说,前两天暴雨的时候,方城里面都没有任何的渗漏滴水问题了,而外面墙体的渗水情况也好了一些。
虽然余金宝先生没有再回答有关老墙外面粉刷的问题,但记者从专家组了解到,老墙上加高了2尺,这就违反了文物修复的有关规定。另外,记者调出了去年开始施工时的一幅现场图片,老墙的北侧已经被拆掉了一个很大的口子,方城上堆放着几堆被拆下的青砖,不知此次保护修复措施是如何重修这些老墙的。有关专家解释说,北墙是民国时期重新修建的,修建的不好,所以要再次重修。
昨天的活动很是热闹,但媒体记者注意力更集中在本报6月29日A4版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么豪华的新顶,是保护现存建筑遗存,还是复建明楼为旅游的需要?这样重的顶,压在烧毁150多年后的残墙上行吗?记者注意到一些领导和专家都以自己忙为理由谢绝回答。
对话 有人形容加顶是“秃子戴假发”
昨天,在出席竣工庆典并发表讲话的嘉宾中,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倍受媒体关注,因为主持人介绍他是明孝陵方城明楼保护修缮论证专家组组长。可是记者在对他采访中,他却反复强调自己并不是专家组组长。下面是记者和他的对话实录。
论证是否经过确切考量?
记者:您是修缮论证专家组组长,能谈谈论证过程吗?
晋宏逵:我不是组长,说我是专家组组长不确切。每次国家文物局审批要有具体方案,对具体方案要组织一次论证,要有归纳大家意见的人,要有一个小组长吧,我就是那个小组长,不是专家组组长,国家文物专家组组长只有罗昭文。
记者:明楼通过专家组论证,是经过确切考量的吗?
晋宏逵:这是一个程序。每一个重大方案要组织一些专家进行论证,就是说随时随地要召开很多专家论证会,其实专家组包括几个类型,如古建筑专家组、科技专家组、世界文化专家组等,当时的临时会议没有名称,会议是开过的,而且我也参加了。
加顶是否破坏美感?
记者:当时有几套方案备选?
晋宏逵:南京人民多年来做了很多工作,据我所知就有很多种,在方城顶面加防水层,你们本地人应该更清楚。这里要说的是,明楼的跨度之大是现在没有的,包括太和殿都比不上,所以找不到这么大的梁,用的是钢梁。
记者:您觉得方城加顶会不会破坏美感及文物原真性?
晋宏逵:文物保护一定要强调原,原就是初始状态,如果只有初始状态才是文物的话,那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件是真的。我们现在也不排除埃及金字塔是经过后代整修的。明孝陵是咱们南京人民的也好,全国人民的也好,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看得见,不是我们这一代看完了拉倒。大家看着有时候会说不习惯,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也可以有很多方案比较,不做这个顶,加一个棚子行吗?加一个罩子行吗?都是可以的。但是选择来选择去,哪个更好呢?还有一个历史景观的问题,毕竟是明孝陵,你弄得像一个大帐篷,显然大家也不能接受,至少我不能接受。与其那样,不如选择这个方案,而且外观上模仿明代的样子,至于模仿得像不像,都是可以讨论的,有可能你提供的方案比它还像,那你画出来,跟他比嘛,当然你得说出道理。人家有道理你还得服从科学道理,这种类比的方法是文物保护中常用的方法。
记者:有人讲原来方城像秃子,现在是秃子戴假发,难看。
晋宏逵: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好评论。
四方城大碑也要加顶?
记者:四方城有一块大石碑,听说也要加顶,您觉得适合吗?
晋宏逵:我认为可以。因为现在全国所有石碑,有顶的石碑,比没有顶的保护得好,但有些就不适合加。天安门华表现在风化严重,也不能加顶。如果有极端情况,有可能把天安门华表做个新的,把老的放到博物馆。国际上和国内应该一样,选择保护措施总是实事求是,而且我觉得是种积极措施,包括比萨斜塔,不动最好,倒下去就不得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所以要加顶保护。江莎 吴俊 蔡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