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传媒广告网电视资讯 → 文章内容 → 凤凰卫视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举行谭晶榜上有名

凤凰卫视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举行谭晶榜上有名

作者:戚连民  来源:千龙网  发布时间:2011-12-15 20:30:25



  千龙网12月14日讯(记者 戚连民)12月14日晚,“2011中华文化促进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举行,苏叔阳、谭晶等十位在在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年度人物获此殊荣,“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一次。

  华人文化精英首聚鹏城 

  “中华文化人物”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评选对象包括中国内地公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也包括热忱弘扬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评选的范围着重于精神文明领域,如社会科学各部门之研究与著述方面,文化艺术各门类之创作与评论方面,传统的与新兴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方面;以及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在人物评选标准上除总体表现外,还侧重于本年度的杰出贡献与影响,侧重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苏叔阳、谭晶、九把刀等获年度人物,获颁人文杯

  今年,组委会继续推选出11位文化人物,颁授“2011中华文化人物”称号。他们是——



  1、以新作《中国读本》、《西藏读本》向中外读者讲述中华文明,并获巨大成功的作家苏叔阳

  2011年,身患脑中风和二种癌症,年事已高的他一直以坚强的意志和疾病作斗争,被赞誉为开创了“读本体文学”的《中国读本》即是利用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次手术之间的空隙完成的,第二次手术后又做了一些修改。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诱惑。“奔70岁的人了,可我总觉得生活中还到处充满了我想探知的事情。”在《中国读本》(修订版)后记中,他坦言,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实情、修改和增删本书的内容,即使是资料的变化或者考古学的新发现,都必须跟得上现实的发展。我这后半生大约都得交代给这本书,时时变化的现实的鞭子会不断地抽打我的灵魂,只要我还想“与时俱进”,我就得修改本书,直至我与书共亡。

  2、被誉为“敦煌女儿”,在大漠深处坚守半个世纪的敦煌学者樊锦诗



  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过了隐退的年纪,却依然扛着敦煌保护的大旗,奔走南北。她的名字已经和敦煌紧紧相连。



  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开始,樊锦诗已经在敦煌这个西部小镇扎根48年时间了,近半个世纪来,在孤烟大漠飞扬着激情与梦想。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带领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敦煌石窟保护和管理之路。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樊锦诗还强调,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立法和制定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3、跑遍山乡,投身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土家族民间文艺家田发刚



  从政府官员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倡导者、领头人,田发刚的工作始终充满着一种文化活力。这种活力,源于他深厚的内在功底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他在大学就对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研究。在县长岗位上,有人要把他的五句子情歌论文改编成电视片,被他谢绝。当他离开县长岗位之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著述了《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和《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前者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论文论著奖,后者获得湖北省民族研究成果一等奖。著述这些作品的过程,让他梳理了土家族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土家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总是在思考。



  鄂湘渝黔地区的文化人都称赞田发刚是“一名土家族的文化汉子”,是“土家族文化的福星”。虽然退休了他自己说要“见好就收”,但不可能,也身不由己。他身上仍然贴满了条子: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会长。他还在为抢救、整理民族文化遗产而号呼、奔走。

  4、历时十九年,每月走破一双鞋,忠诚守护西藏古格王朝遗址十九年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普布曲桑

  近些年来,到西藏阿里古格遗址参观的旅友越来越多。不少到过的旅友都在自己的游记中提到这样一位朋友,他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19年默默投放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古格王朝“最后的国王”。他就是古格王朝遗址管理站的站长普布曲桑。



  西藏古格王朝遗址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外18公里处一座300多米高的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每位到过古格王国遗址的人,都会为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布局科学而感慨不已。那些留存下来的庙宇、宫殿、堡垒、洞窟、壁画,虽然300年来屡遭自然及人为的破坏,却依然能让人感觉到这座古城的壮观与繁华。而这当然离不开常年驻守在古格遗址的守护人的努力。

  普布曲桑第一次到古格,是在1983年。从他家所在的色让地区到札达县,当时还没有公路与公共交通,两地间隔250多公里。带了干粮,足足骑了三天多的马,他才到达。作为一个唐卡世家的传人,普布曲桑说,最开始吸引他的是古格遗址的壁画,他觉得“那儿有东西在召唤着他”。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竟然改变了他一生。  1988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对古格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维修,普布曲桑便跟着维修队,一起修缮壁画。当时,他便有了守护古格的念头。1992年,他正式接替之前的守护者旺堆老人,成为了遗址管理站的站长——一个编制外的临时工。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19年里,普布曲桑都坚守在这座曾经辉煌、现已荒废的土山里。近7000个日夜的孤独守护,陪伴他的更多的是艰苦、寂寞甚至是危险。防止遗址被盗和损毁,是普布曲桑的首要任务,也是他最艰难的任务。除了白天的巡视外,夜里11点、凌晨1点、3点、6点,还各要巡逻一次,基本“一个月一双鞋。”长年的巡视行走和爬坡,普布曲桑的膝盖和腰部,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2003年的一个夜晚,普布骑摩托车巡视遗址的时候,遇到碎石翻车,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因搅在车轮里而骨折。由于遗址是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高原,普布曲桑的日常生活异常艰苦。大米、蔬菜等一切生活必需品,他要骑着摩托车,去20公里外的札达县城采购,饮水要到2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发电只能依靠简陋的太阳能,一台14寸的小彩电、一台录音机,已是他的全部“值钱家当”,也几乎是他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理站居住,普布的儿子噶玛也已经五岁了。曾有人问他:“等噶玛长大后,你希望孩子像你一样,继续守护这个王国吗?”普布斩钉截铁地说,“我干不动的时候,他要顶上。这是我的命,也是他的。”

  5、为澳门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电影人、现任澳门蔡氏兄弟影业公司董事总经理、澳门电影协会会长、戏剧家蔡安安



  “我是一个电影界的老人,也是一个电影界的新人。老人是我从影60多年,从小参与电影演出,也担任过多部影片的制作;新人的意思是《还有一星期》是我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由老电影人蔡安安执导、编剧的新片《还有一星期》,2011年5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六届洛杉矶家庭电影节(IFFF)上,一举夺得外语片的最佳喜剧片奖。《还有一星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澳门本地区独立出品的电影,它也是澳门回归以来,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本土电影。这对于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电影及文化事业的蔡安安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蔡安安出生于电影戏剧世家,七岁那年就参演了黄佐临的《表》,之后又在《鸡毛信》《祝福》《烈火中永生》等多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表现。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蔡安安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他不仅演话剧,还擅长昆曲和京剧的文武小生。20世纪70年代末,基于当时电影业的发展现状,蔡安安及兄弟萌生创办民营体制影业公司的想法。1984年,蔡氏兄弟到了珠海,并于次年2月成立了首家集体所有制的影视文化企业“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编导了《南海明珠》、《家乡的榕树》等几十部电视剧。1989年,蔡安安与弟弟蔡元元两兄弟移居澳门成立“蔡氏兄弟(澳门)影业公司”,填补了澳门电影业的空白。他于1989年和1995年和内地合作出品的《夜盗珍妃墓》《大辫子的诱惑》,均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6、捉刀有力道,被誉为“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并以“三无”电影创造年度奇迹的台湾作家、电影导演九把刀

  现年33岁的九把刀自2000年在网上出版第一本书开始,作品已达60余本。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作品就像小说版漫画,充满了电玩影像、幽默叙述,完全是一代年轻人的审美。从2005年开始,他更连续6年成为台湾最畅销的作家。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内容涉及都市恐怖病态、猎命师传奇、黑暗生活等。



  大学时考研究所,每个同学提交的都是论文、报告,而他另类地交了一篇小说。之后,九把刀开始尝试写网络小说,并由此认定自己的方向。“如果你想要做什么事情,就立刻去做。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最快的方法就是写、尽快写、多写……”在10年出头的作家生涯里,他的最高纪录是14个月连写14本,从2004到2005年,九把刀每个月就写出一本小说,其中后来畅销的《少林寺第八铜人》系列、《猎命师传奇》系列和杀手系列都是在那段时间开始的,直到最后一本写给母亲的《妈,亲一下》。

  九把刀笔下的人物都平凡无奇,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邻居,故事情节充满笑料,同时也深深感动大家。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成为小说题材。身为畅销书作家,九把刀如今受到众多粉丝追捧,但刚开始也遭遇过小说卖得“很烂”的窘境。他说自己有着不懈战斗的信念:“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家伙头上,绝不可小看奇迹。”正是因为这段失败的日子,他才会去尝试各种题材的写作,浪漫爱情、黑色喜剧、时空奇幻、惊悚动作……统统写过,甚至还写了嘲讽纯文学作家的纯文学作品并拿了奖。 “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践的价值。即使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他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着梦想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大家:“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为自己的梦想而战斗。

  7、被百姓称为“拼命三郎”,大手笔创造历史文化各城整体保护与全面发展“大同模式”的国家公务员耿彦波



  城墙千疮百孔,四合院濒临毁灭,违法建筑遍地都是,古城风貌荡然无存,古城保护、名城保护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这是耿彦波到大同上任时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1982年就被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面临这样的情况,我感到非常痛心。那个时候,我走遍了大同的大街小巷,谋划整理保护的思路。”耿彦波说。2008年3月,耿彦波履新大同市长的第二个月,大同名城保护的计划开始展开。

  而在此之前,耿彦波手头已经有多个成功改造城市的案例:任灵石县长期间,他先后主持修复了王家大院、资寿寺,开县级城市历史文化连片保护之先河;在任榆次任区委书记期间,修复了常家庄园、榆次老城,有力促进了当地历史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太原市工作期间,他主持改造整治了晋祠公园,修复了青龙镇。不过,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牛刀小试”,耿彦波真正“大干”是在大同。 



  初到大同,耿彦波发现,一方面它是破坏很严重,但同时还是能感觉到,它的历史遗存是丰富的,比如那积淀了千年历史的古城墙,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它基本的夯土还保留70%。在城墙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保留着大量的民居以及明清时代的文化遗迹,一些国保单位,包括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还有较完整的历史遗存。在调研过程中,耿彦波形成了一个对名城进行总体保护的思路。“我想起梁思成、陈占祥先生在50年代提出的关于北京保护的“梁陈”方案,把古城保护下来,再建一个新城区。我们当时提出‘一轴双城’的概念,就是以御河为中心,御河的西边是古城,御河的东面是新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在耿彦波的规划里,大同既要立足古城搞保护,又要跳出古城求发展,把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完整地保护下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现代化的建设则在新区里进行,在大同这个城市大容器里形成两大景观,一个是古,一个是新,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显然,两者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这种对比和反差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张力,这种张力则会形成我们城市的魅力,这将会是大同独特的个性。”

  8、以“出人、出戏、出效益”创造“杭越现象”现象的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



  侯军原是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转业到杭州越剧院,在她的领导下,杭州越剧院从一个举步维艰的剧团,成为“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全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

  浙江是越剧大省,竞争激烈,侯军一再强调,杭州越剧院一定要把“为大众演戏、为百姓演戏”作为立足之本,坚持走“小、土、精”的平民化戏路。剧院先后排演了《莲花湖》《梨花情》《流花溪》《剪花情》等一批平民视角的越剧精品,深受观众欢迎。与此同时,剧院常年坚持送演出到农村,平均每年演出300场左右,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最好的精神大餐,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用侯军的话来说,杭越的作品都是要“上得了庙堂,下得了田头”,“为大众演戏,不仅要常年在城市的剧院巡演,还要坚持送戏到农村去。我们的戏都是上可以进顶尖的大剧院,下能深入田间为农民演出。”



  侯军还特别注重探索新戏思路。小学课本里《寒号鸟》的哀叫及命运一直在少年儿童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侯军和剧院成员看到了悔过自新的新“寒号鸟”(快乐鸟)积极的人生意义,看到了载歌载舞的音乐剧与传统越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相通之处,大胆排演了童话音乐剧《寒号鸟》,广受好评,不但荣获国内多个大奖,应邀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世界青少年戏剧节时,也备受赞誉。此外,在侯军的鼓励下,剧院还开创性地运用越剧形式演绎西方名著,排演了《冬天的故事》《心比天高》《简爱》《海上夫人》等,多次出访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均获成功。特别是与挪威易卜生国际艺术中心合作的《心比天高》,是一次跨越东西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共6次登上国际舞台参加国际戏剧节,并获得了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最具创新剧目奖、最佳青年演员奖,德国罗拉赫市国际艺术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音乐团体奖,印度新德里易卜生国际戏剧节特别荣誉大奖等国际荣誉。   9、以《天下第一楼》誉满天下,成功实践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香港女剧作家何冀平



  2011年10月,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演出,京剧《曙色紫禁城》惊艳登陆上海大剧院。《曙色紫禁城》是何冀平的第一个戏曲剧本,故事脱胎于她的话剧力作《德龄与慈禧》,继去年在北京首演大获好评后,今年在上海的演出也备受关注。从话剧到影视剧再到戏曲,这位勤劳而多产的剧作家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何冀平最早是人艺编剧。1988年,她用3年时间完成的《天下第一楼》上演,这部以全聚德烤鸭店为背景的话剧成就了她,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爱尔兰、香港、台湾、澳門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留下演出的足迹。今年国庆节期间,该剧登台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完成了第500场演出。在获得满堂喝彩之余,还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



  写出《天下第一楼》的当年,何冀平只有30多岁。据说,著名导演徐克看了这部戏后,开始找两样东西——北京烤鸭和何冀平。于是,两人的合作催生了《新龙门客栈》,后来又有了《黄飞鸿》。1989年,何冀平离开人艺到香港发展。在香港高速运转的编剧机制下,她创作了《香港故事》、《楚留香》、《西楚霸王》、《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剧,这些几乎都是家喻户晓之作。

  10、深受听众喜爱,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在歌坛独树一帜,被外媒赞为“东方布莱曼”的歌唱家谭晶



  熟悉谭晶的人都知道,她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已形成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然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是谭晶经过了长期的艺术探索才形成的。

  由于从小就一直跟父母唱民歌,谭晶在民族唱法上造诣颇深,她自己也不忍抛弃多年的所学。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民歌,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正在拉大。这个问题让谭晶矛盾了很久。在大学期间,她开始试着参加一些比赛,探索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有时参加通俗比赛,有时也参加民族比赛。参加的次数一多,她发现,自己唱通俗歌曲时心理状态特别好,一点都不紧张,唱得流畅自如,还获了很多奖。因为所上的大学并没有设通俗唱法专业,因而,谭晶在参加各种比赛的同时,对通俗唱法不断的细心揣摩和总结,慢慢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



  经过10年的探索总结,谭晶已经把通俗和民族两种唱法很和谐地兼容并蓄。谭晶说,“民族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流行音乐更重要,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像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族乐器,就有很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而通俗音乐也需要有民族音乐的根基,这样在国际上才能真正代表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水平。”在摸索的过程中,谭晶带给了观众《龙文》、《在那东山顶上》、《乔家大院》、《妻子》、《蔓延》、《狂雪》、《在那遥远的地方》、《木兰诗篇》、《复兴之路》等一系列音乐精品。2006年,“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拉开了帷幕。她成为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唱的中国通俗歌唱家,她那将民族、美声、通俗唱法融为一体,以汉、蒙、德、意、英5种语言演唱的16首风格迥异的歌曲,震撼了“音乐圣殿”,完美地演绎了“和谐之声”。

  11、以大唐西市,开创我国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的企业家吕建中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设施不能仅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建文化设施。大唐西市便是在这种新模式下依靠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2001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隋唐西市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经过反复考察和筛选,确定由大唐西市公司独立开发建设大唐西市项目。

  为了将大唐西市打造成陕西的文化亮点工程、旅游精品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大唐西市公司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对项目建设范围用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民营企业主动出资进行遗址考古普探与发掘的首例,也是民营企业主动出资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在找到了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和部分石涵、唐井、作坊、车辙等历史遗存后,大唐西市公司主动变更规划设计方案,放弃原有5万平方米的商业规划面积,投资3.2亿元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首例和典范。目前,西市遗址已被纳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大唐西市博物馆也已入选国家文物局2008年首次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

  为了挖掘整合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西市独有的文化会展品牌,带动陕西会展经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自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举办了“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和“大唐西市文化遗产节”三大公益性文化会展活动。



  “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均接待逾百万的国内外游客,成功跻身国内三大庙会品牌行列;每年9月举办的“大唐西市文化遗产节”集中展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果、新亮点,打造了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难得一见的文化艺术盛会;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大唐西市承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已成为民营企业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家级文化盛会。此外,大唐西市先在中国文联、陕西省政府和中国美协的主办下,联合西安美院策划承办了“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全国50位知名美术家进行跨国“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创作,先后完成了中国陕西、甘肃、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家100多处反映丝绸之路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遗址遗迹和历史名城的采风考察,国家文化部已将“彩绘丝路画展”列入土耳其中国建交40周年庆典活动即“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开幕式的展览项目。

  今年9月23日至24日,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2011欧亚经济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分会”在大唐西市成功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大唐西市参与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文化盛会。2010年12月,大唐西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了解,获颁“2011中华文化人物”的年度人物还将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纪念品“人文杯”。“人文杯”由台湾著名创意设计师石大宇设计,采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理念,其物状如行走之“人”,以篆书“文”字为造型元素。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界领域的年度人物进行表彰的活动,“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一次。


<凤凰卫视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举行谭晶榜上有名>-: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