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朝内大街166号

朝内大街166号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5/5/19 8:42:01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张晓惠

    灰白色的楼道,暗黄色的木门,有的门面上已脱了油漆,四处就有点斑斑驳驳,墙角天花板上,隐约可见几处雨水渗漏的痕迹。上了年纪的褐色老式扶梯,与同样有了岁数的花岗石地面,还有老式的油漆垃圾筒,楼梯拐角处禇红色的木架上是成捆成捆的书籍与杂志……二楼如此,三楼也如此,这个冬日午后,行走在这空荡荡的楼道,恍然穿越至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

    这就是那声名显赫、藏龙卧虎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么?是的,但还不止,走着走着头一抬,《当代》杂志社的牌子就在门楣上方,走着走着,《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社的牌子又显现在眼前!成捆的杂志,分明是散发着油墨香的2013第12期的《当代》杂志。

    提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这中华大地上稍晓文字的人谁又不知呢?对读者而言,《鲁迅全集》、《尘埃落定》、《白鹿原》、《周恩来传》等巨作名篇、经典书籍在这里出版问世,更获得若干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将善良、美好、自由、浪漫等特质,以文学的形式种植与播洒到人们的心上。

    这儿更是藏龙卧虎之地,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心中就涌上冯雪峰、楼适夷、聂绀弩等文坛大师的名字,还有严文井、韦君宜、还有萧乾、文洁若夫妇等等,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些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以作品以人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长河中闪烁着璀璨夺目且不可替代的光华。

    就这样,这个静谧的午后,在宁静深邃的朝内166号楼道里,我静静地伫立,缓缓地行走与打量。哪一间办公室门上曾留下过韦君宜、冯雪峰们的叩击?哪一张办公桌上曾有过楼适夷、严文井的身影?这楼道肯定回荡过大师们的笑声、话语声?还有,隐隐的一种气息,氤氲而来,是中华文脉缕缕相传的书卷气息吧,大师们的魂灵会不会也时不时来这曾经的心血挥洒地,来这才华与智慧结晶地,逡巡与凝望?还有,对文学后人、晚辈投以希望、鼓励与期许的眼神?

    楼道有了些声响,上班的时间要到了。一虎头虎脑的大男生背着大大的牛津包问:老师,投稿是到哪间办公室?一位老者咳嗽着扶着老旧的楼梯上来:小王老师,我来取一本最新的杂志,该是这出版社的老员工了。老师,您找谁?柔柔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一短发架着一副眼镜的女子抱着几本书微笑着发话。她为我指向,为我推门,一忽儿,又递上一杯清茶。这里的人们都称老师,这里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的人都是为了文学。我还注意到,这里的办公设施与这楼道与这门这窗倒是相得益彰:也是二十多年前常见的三个抽屉的办公桌,还有那一个个抽屉的书橱,深褐色四条腿的木椅。这里的设施与条件,真的还不如那年那月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场景强。然而,这里的人,这一间间办公室中伏案工作的人,却又都是这样的平和,安静,潜心于优秀作品的发掘与锻造之中,醉心于文学的传承之中。走过拐角处临街的那办公室,一位戴着蓝袖套的编辑,架着眼镜的面庞似深埋到了眼前的校样上,三位女老师都伏在电脑上。窗口几盆绿绿的兰花草,几盆硕大叶片的红海棠,倒是将这室内这几位老师的面庞映照得红润又清新。

    说是有规划,这幢楼在新的一年内要面临拆建,老师们倒并不投赞成票:1956年的文化建筑,作为中国文学的地标,拆掉太可惜了,内里稍作修缮即可。跨出166号大门,走到马路对面了,回眸再回眸,依旧见着二楼窗口那绿绿的兰草和火红的海棠叶片,将冬日寒风中的166号楼,映照得诗意盎然生机勃勃。

    灰白色的楼道,暗黄色的木门,有的门面上已脱了油漆,四处就有点斑斑驳驳,墙角天花板上,隐约可见几处雨水渗漏的痕迹。上了年纪的褐色老式扶梯,与同样有了岁数的花岗石地面,还有老式的油漆垃圾筒,楼梯拐角处禇红色的木架上是成捆成捆的书籍与杂志……二楼如此,三楼也如此,这个冬日午后,行走在这空荡荡的楼道,恍然穿越至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

    这就是那声名显赫、藏龙卧虎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么?是的,但还不止,走着走着头一抬,《当代》杂志社的牌子就在门楣上方,走着走着,《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社的牌子又显现在眼前!成捆的杂志,分明是散发着油墨香的2013第12期的《当代》杂志。

    提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这中华大地上稍晓文字的人谁又不知呢?对读者而言,《鲁迅全集》、《尘埃落定》、《白鹿原》、《周恩来传》等巨作名篇、经典书籍在这里出版问世,更获得若干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将善良、美好、自由、浪漫等特质,以文学的形式种植与播洒到人们的心上。

    这儿更是藏龙卧虎之地,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心中就涌上冯雪峰、楼适夷、聂绀弩等文坛大师的名字,还有严文井、韦君宜、还有萧乾、文洁若夫妇等等,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些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以作品以人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长河中闪烁着璀璨夺目且不可替代的光华。

    就这样,这个静谧的午后,在宁静深邃的朝内166号楼道里,我静静地伫立,缓缓地行走与打量。哪一间办公室门上曾留下过韦君宜、冯雪峰们的叩击?哪一张办公桌上曾有过楼适夷、严文井的身影?这楼道肯定回荡过大师们的笑声、话语声?还有,隐隐的一种气息,氤氲而来,是中华文脉缕缕相传的书卷气息吧,大师们的魂灵会不会也时不时来这曾经的心血挥洒地,来这才华与智慧结晶地,逡巡与凝望?还有,对文学后人、晚辈投以希望、鼓励与期许的眼神?

    楼道有了些声响,上班的时间要到了。一虎头虎脑的大男生背着大大的牛津包问:老师,投稿是到哪间办公室?一位老者咳嗽着扶着老旧的楼梯上来:小王老师,我来取一本最新的杂志,该是这出版社的老员工了。老师,您找谁?柔柔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一短发架着一副眼镜的女子抱着几本书微笑着发话。她为我指向,为我推门,一忽儿,又递上一杯清茶。这里的人们都称老师,这里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的人都是为了文学。我还注意到,这里的办公设施与这楼道与这门这窗倒是相得益彰:也是二十多年前常见的三个抽屉的办公桌,还有那一个个抽屉的书橱,深褐色四条腿的木椅。这里的设施与条件,真的还不如那年那月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场景强。然而,这里的人,这一间间办公室中伏案工作的人,却又都是这样的平和,安静,潜心于优秀作品的发掘与锻造之中,醉心于文学的传承之中。走过拐角处临街的那办公室,一位戴着蓝袖套的编辑,架着眼镜的面庞似深埋到了眼前的校样上,三位女老师都伏在电脑上。窗口几盆绿绿的兰花草,几盆硕大叶片的红海棠,倒是将这室内这几位老师的面庞映照得红润又清新。

    说是有规划,这幢楼在新的一年内要面临拆建,老师们倒并不投赞成票:1956年的文化建筑,作为中国文学的地标,拆掉太可惜了,内里稍作修缮即可。跨出166号大门,走到马路对面了,回眸再回眸,依旧见着二楼窗口那绿绿的兰草和火红的海棠叶片,将冬日寒风中的166号楼,映照得诗意盎然生机勃勃。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朝内大街166号>-: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 上一篇文章:音量
  • 下一篇文章:好浪漫,每天被你的闹铃叫醒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