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电视剧播不出,卫视更爱自制剧
吉玲王晓东/制图
“赖昌星回国看电视,发现‘十多年前我离开的时候,电视台在放《还珠格格》。我现在回来了,电视台还在放《还珠格格》……’”这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中提到的后一个《还珠格格》,并非每年暑假电视台都不厌其烦地重播的赵薇版《还珠格格》,而是由湖南卫视最近正在热播的自制剧《新还珠格格》。和湖南卫视之前的很多自制剧一样,《新还珠格格》又在开播几天后就轻松拿下收视冠军——收视份额超过7%,首播当晚达到7.8%,观众规模达1.12亿。
在此之前,湖南卫视已经从《丑女无敌》《一起来看流星雨》《宫》《回家的诱惑》等多部自制剧中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其他电视台自然也没闲着:江苏卫视倾力打造了“新海岩三部曲”,浙江卫视则在推出了中文版《爱上女主播》之后,又打造了新版《亮剑》……自制剧,越来越成为各大卫视的“主力兵种”。
然而,自制剧的火爆背后,却伴随着许多指责和质疑:剧情山寨、台词雷人、植入广告……顶着一片骂声却赢得高收视率,自制剧有何“秘诀”?
“量身定做”争观众
所谓的“自制剧”,确切地说应该是“定制剧”,因为能真正靠自身团队去完成剧本、拍摄、执导、剪辑的电视台并不多。它们更多的是把一个指定的项目外包给一些机构去做,但电视台会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甚至会拥有一定的版权。
“作为一部自制剧,它的针对性往往会更强。”著名编剧汪海林介绍说,一般的电视剧要面向全国市场推广,制作时顾虑比较多。而定制剧则由于已经定下了播出平台,制作起来更加风格化。“现在有些影响力的地方台都有各自很鲜明的特点:比如湖南卫视主打青春偶像路线,上海和浙江主推时尚剧,江苏卫视以情感剧为主,安徽卫视则经常播一些家庭伦理剧……”汪海林说,现在的电视剧其实是一个细分化的市场,同一部电视剧在不同的平台播出,传播效果很可能也不一样。
目标群体明确后,很多自制剧从角色选择方面就开始有了针对性。汪海林曾担任湖南卫视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编剧。而该片在选角过程中,湖南卫视就明确要求片中的4名主角中至少有两名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选秀歌手参与:“湖南卫视的一系列娱乐节目都会互相呼应,为这个电视剧造势。这些选秀明星的粉丝们也会是收视率的保证。”
与湖南台类似,东方卫视的《网球王子》也起用了“加油好男儿”的选手,浙江卫视的《爱上女主播》则更是为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朱丹量身定做。“除了演员,自制剧在情节、台词设计方面,也都会针对各自收视人群的口味去调整。”汪海林说。
“翻拍”也是很多自制剧的常用招数,无论是间接翻拍的《丑女无敌》《一起来看流星雨》,还是直接翻拍的《新还珠格格》和新版《亮剑》等,之前都有经典的同题材国内外电视剧珠玉在前。翻拍这些成名剧,很多观众就会习惯性地对比一下新旧版本的优劣。
“对于观众而言,经典的东西比较熟悉,欣赏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对其评头论足,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评论欲望。当每次重复观看统一题材内容的电视剧时,观众更多关注的是不同人的表演水平,而不再是故事本身。当然每次重拍都会对之前的故事有所改编,这也会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德刚分析说。
至于片子中的种种“雷点”为何不会影响收视率,李教授指出,说电视剧“雷人”的人们,往往不是电视剧的收视主体:“相对而言,很多对电视剧提出批评的网友,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电视剧的观众群体则更宽泛一些。”而网友们频频吐槽的“雷点”,甚至会吸引一些人去关注这些电视剧。曾经更喜欢看综艺类节目的网友“XiaoDaiYan”在偶然看过一集《回家的诱惑》后,就决定一直将这部剧追看下去:“里面的对话实在太‘狗血’,可我就想看看后面到底还能不能更‘狗血’。”
2010年有关部门审批电视剧共计951部,但最后播出来的只有26部
单纯从产能来说,中国绝对是排名世界第一的电视剧大国。“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约1.4万集,是全世界最多的。”李德刚教授介绍说,“但这些剧播出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2010年有关部门审批电视剧共计951部,但最后能播出来的只有26部。”
而与此同时,很多电视剧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现在一般电视台买剧,一集都要花上七八十万,像新版《红楼梦》这样的电视剧甚至要价要到了200万一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认为:电视剧播出平台有限,电视台购剧成本却又大幅度上涨,自然会促进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大力发展自制剧。
“现在电视台的自制剧一般也就一集50万左右。而按照这个成本来倒推,每一个环节都要压缩经费,所以你几乎请不到什么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汪海林以《新还珠格格》为例来分析,“小燕子、紫薇等一些主演的演员都是新人,他们的片酬加起来可能还没有一个影视剧大腕的价位高。而像邓萃雯这样的TVB演员虽然知名度高,但由于香港那边市场不景气,他们来内地接戏的价格也不会太高。”
汪海林认为,正是由于整个团队的“节衣缩食”,因此自制剧的整体质量不高,往往会有一些硬伤。而一些电视台希望通过自制剧与娱乐节目互动的“造星”计划,也会对自制剧的品质产生影响,“港台艺人多栖发展,是因为公司都给他们培训过。而我们很多电视台推的艺人都是歌手出身,而且是选秀歌手,没有演戏方面的相关专业技能。这些选秀明星短期可以拉动自制剧的收视率,但如果演得不好,对他们自己未来的发展也会有影响。”
而由于地方电视台本身具有国营的性质,甚至会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制剧里,有的省市领导会要求在里面安排一些角色给自己的亲戚,电视台往往只能照办。而这样的事情,在民营影视公司里是不可能发生的。”汪海林说。
退回电视台“自产自销”的时代
尽管争议和问题都很多,但自制剧日渐发展壮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自制剧的兴起,我觉得不是太好的现象。”陆地教授认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应该分工明确,电视剧以前的模式就是“制播分离”,但如今却又退回了电视台“自产自销”的时代,“自制剧不缺播出平台,自己又能控制成本。这些都让它缺乏提高自身品质的动力。”
自制剧的发展,也令传统制作模式的电视剧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但汪海林编剧认为,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也并非没有发展空间:“自制剧目前来看,还普遍缺乏品质保证。所以许多电视台还是采取购片和自制相结合的方式。自制剧用来实现自己频道的一些诉求,外购片来保证口碑。所以今后民营公司的发展,应该是集中资源专门做精品电视剧。” ■资料
国产电视剧产销“路线图”
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最早由一些国营性质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来完成。后来,各个地方电视台也有了各自的“电视剧部”,如山东电视台播出过的系列水浒题材电视剧《武松》等等,就是由山东台自己的电视剧部制作完成的。这种模式可以归类于早期的“自制剧”范畴。但由于电视台的国营属性,很多电视剧制作成本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牵扯的精力也比较多。
后来,国家开始进行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改革,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开始出现,而各地电视台的“电视剧部”也开始逐渐缩减人数,最后成为一个购买电视片的小部门。而民营影视机构则要向各个电视台“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当时,一般一部电视剧会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十余家电视台轮番播出过一段时间(大约是6个月)后,才会上各地的卫视被全国观众看到。
随着各地卫视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发展较好的地方卫视也拥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此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也调整了他们的销售策略,不再重点照顾地方市场,而是将一部新剧的首播以“4+X”或“3+X”的模式推广。
所谓“4+X”或“3+X”,就是该剧首轮由4家或3家卫视频道联合出资购买并同步播出,同时可搭配若干(X)地面频道。这种模式下,民营制作机构免去了一家一家跑电视台的奔波,但首播的这几家卫视,却也存在着播出档期要相互协调的矛盾,有些卫视为了竞争甚至采取过“抢播”的行为。
为了避免上述争端,也为了加强自身频道的竞争力,近年来,一些有财力的卫视渐渐寻求购买一些热门电视剧的“独播权”,但“独播剧”的费用高昂,很多影响力较高的卫视,每年的购剧费用都开始纷纷突破了“亿元”级的门槛。为了降低成本,各个卫视又开始重新寻求“自制剧”的途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良 实习生班晓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