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9岁女孩与爷爷同住公厕 笑容灿烂爆红网络

9岁女孩与爷爷同住公厕 笑容灿烂爆红网络

作者:佚名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1/4/22 22:46:42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就是这个笑容,红遍了网络。 石浩言 姚云洁/摄

杭州下沙公交站女孩让大家心疼

和外公住厕所,几乎天天白粥咸菜 9岁小姑娘觉得自己现在“过得还不错”

看,她的笑容感染到你了吗

  微博转发的力量,有时候大得出人意料。

  昨天傍晚起,一条“下沙公交站女孩”的微博遭网友疯转——

  求助万能的微博:杭州525下沙起点站公交站女孩,女孩跟着爷爷生活,爷爷的工作是打扫525起点站对面的厕所。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是400元。小女孩今天很开心,因为有米可以喝粥了。是个很可爱很善良的小女孩,希望看到朋友帮忙转发。

  照片上的小女孩手持舀粥勺,却笑容灿烂,脸上满是阳光。

  这张图片感染了很多人。截至昨晚10点,这条微博已被转发500多次。

  祖孙俩挤在3平方米不到的厕所间里

  昨晚8点,我们在下沙525公交车文朔路口站对面的公厕里,找到了“下沙公交女孩”——9岁的谭嘉雯和她的外公谭大伯(依照当地习俗,女孩管外公叫爷爷)。

  祖孙俩的晚饭是一锅粥和一点咸菜。这样的饭菜对他们来说很平常,基本上每天不是大饼咸菜就是白粥咸菜。

  他们的家很小,不到3平方米。小屋小到门不能完全打开,因为会撞上里面的床,多一个人也进不去。紧挨着墙放着一个柜子,上面摆着一个老式电视机。

  我们到的时候,祖孙俩正围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

  谭嘉雯很爱笑,也爱撒娇,声音脆脆的,说话尾音总往上扬,看起来很活泼。

  这样的一个女孩,一点也看不出来从七个月大就一直随父母颠沛流离,过着辛苦的生活。这两三年来,父母在苏州打工,就把她直接扔给了外公。

  外公在这里当公厕管理员。“月工资1500元,除掉水电费,还要给她攒学费,我们过得比较省,每个月生活费基本定在400元。我每天早上给她3元钱买早饭,中午我自己就吃面饼配咸菜,晚上基本也是面饼配咸菜。前段时间,我看很久没喝粥了,给她熬了点粥,正好被拍了照片。”谭大伯说。 天天咸菜,女孩仍觉得自己“穿得好、吃得好”

  生活的窘迫,似乎并没有让这个孩子感觉到不快乐。

  小嘉雯一直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我老家江苏徐州。我学校很远,是余杭武术学校,要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每天早上必须六点半以前出门。不过我身高还没有到一米二,不用买票。”

  记者问:“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

  小嘉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

  “你的同学有比你过得好的吗?”

  “那有的。我们班五十几个人,大概有三十个还不错,剩下的二十几个有点穷。”

  “你知道穷是什么意思吗?”

  “穷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不过我在我们班那二十几个人里算不错的。”

  帮助突如其来,有点无所适从

  照片的作者是浙江理工大学大四的姚云洁和石浩言。姚云洁学的是视觉传达,她的毕业课题就是拍民工子弟上学。

  “我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个小姑娘。她很乐观很善良。”姚云洁于是把她拍进了镜头。

  “我跟了他们1个多月,可是总觉得摄影技术不够好,没把那种感觉拍出来。”姚云洁于是请同学石浩言出马。“他的摄影技术比我好,拍到了小女孩如此灿烂童真的笑容。”

  这张照片一开始在人人网上传播,因为笑容富有感染力,很快被转发到了微博上,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下沙公交站女孩,就这样红了。

  谭大伯告诉记者,他们的事情上了网后,很多人来慰问他们。有个学生跑来说会由学生会动员让每个学生捐一元钱帮助他们;计量学院也有人邀请谭大伯去食堂吃饭。

  帮助突如其来,祖孙俩除了感谢也有些无所适从。

  “我孙女以前每天晚上七八点就睡了,这几天晚上上门的人多,我们都没法休息。”

  的确,对于纯真的小嘉雯来说,过多的物质给予真的合适吗?当这种给予和接受成为习惯,她还会像现在这样简单满足快乐吗?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帮助嘉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本报记者 陈淳戈 本报实习生 杨巧)      《青年时报》同城报道:

   【故事】

    跟着爷爷住在公厕里

    这张照片是博友@阿蕾蕾蕾蕾蕾亲手拍的。在她的指点下,昨天下午2点,记者来到文溯路,找到了那家公共厕所。

    厕所正对面是中国计量学院学生餐厅。厕所正门口,一位穿着蓝色工人制服的大伯双膝跪地,右手拿着扳手使劲地敲打着一辆自行车的轮胎,满手都是油污。

    大伯名叫谭荣运,江苏徐州人,今年58岁,是小女孩的爷爷。“她还要过一会才回来。”大伯说着,热情招呼记者去里面等。

    大伯说的里面,其实就是男女卫生间之间的小屋。屋子只有3平方米,一张上下铺的铁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那是花了30元钱买来的。上铺堆放着凌乱的衣服和一个小柜子,下铺堆着棉被。一张破旧的学生桌,桌上摆放着一台14英寸的二手电视机,椅子平时用来当吃饭的餐桌。

    小屋内站着记者和大伯两个人,已经非常拥挤,再也容纳不下第三个人。“我跟孙女就住在这里,平时大多时候就她一个人在里面。要是看我干活累了,她就会自己出去玩,让我在这里躺一小会。”大伯说。

    小女孩成绩不错

    4点多,外面下着小雨。一辆B支4开过来,大伯赶紧撑着伞跑到站台前。一个穿着红色外套、背着卡通图像书包的小女孩蹦跳着跨下车来。这就是大伯的孙女了。祖孙俩手拉手进屋来。

    小女孩个头不高,眼睛明亮,短发,外套大红色有蝴蝶结装饰,但中间的纽扣掉了两颗,口袋上的纽扣也已摇摇欲坠。她叽叽咕咕地笑着,跟大伯说:“爷爷,今天我们考试了。语文考得好,数学不太好,可能到不了90分。”看到有外人在屋子里,小女孩放下书包,很懂事地跟大伯说;“爷爷,我不打扰你们了,我在外面,有事叫我。”

    大伯微笑,皱纹里盛满爱意,说:“去吧,别走得太远。”  下沙到九堡 独自上学

    大伯告诉记者,孙女叫小雯,刚刚读小学二年级。“她可懂事呢!6岁就一个人乘车去上学了,从来不让我担心。”

    其实,小雯第一次乘公交车去上学的时候,大伯放心不下,偷偷骑着电动车跟在后面。“她在九堡的一家民工小学读书,车子要坐十站路,一趟就要花上一个小时。”大伯说,下车后,还要走十分钟的路,要过马路。“第一次上学,孩子就在车上睡着了,本来要在德胜路月雅路口下车,结果她没下来,当时真是担心死了!”大伯说,幸好她在下站就下车了。

    一个才5岁的孩子,怎忍心让她一个人乘车上学呢?

    大伯说,主要因为单位规定,他24小时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实在是没办法呀。”大伯歉疚地说。

    祖孙俩都很知足

    大伯一个月工资1500元,小雯一个学期要1560元的学费,加上每月100元的伙食费,爷孙俩还是能凑合过的。“每天我们就吃些馒头、煎饼、萝卜丝和饭,开销不大的。所以我这点工资养活她是够的。不过孩子太小,父母都在苏州打工,很少来看她,她一个人有点孤独。”

    住在厕所里,省了一笔房租,大伯很知足,因为这在别人可是笔大开销呢。何况单位从不拖欠工资。

    这时候,有一辆电动车停在公共厕所边上,大伯拿起床头上的扳手就跑了出去。“有时候,我还偷偷地帮人家补补轮胎,补贴点家用。”大伯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这是公司不允许的,但现在得多赚点,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呢。   【互动】

    灿烂笑容爆红网络

    6点多,一名大学生来公共厕所找大伯,原来,她就是博友@阿蕾蕾蕾蕾蕾。博友@阿蕾蕾蕾蕾蕾告诉记者,她叫姚云洁,浙江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她去年就注意到这个乐观、可爱的小女孩了。

    “每天下午4点半,雯雯会打开自己玫红色的美羊羊书包坐在公厕前的人行道上写作业,有时候还字正腔圆地念着作业的题目,更多时候是哼着欢快的歌儿。她的书桌是一张破旧的圆形靠背椅子,右边的凳角用一根方木棍固定住,椅子靠背、坐垫的缺口上露出薄薄的海绵。”

    这个在城市孩子眼里正在贫困中沉浮的家庭,还有这个无论何时都盛放如花般笑容的小女孩,感动了姚云洁。

    姚云洁把顺手拍下的女孩照片传上19楼,又传上微博。立刻,这张笑脸红遍网络。截至昨天晚上11点,6小时内,微博上这则帖子被转发了800多次。留言有将近200条。

    大学生想帮帮小雯

    浙江理工大学广播站的施婷芝和中国计量学院学生会的杨科技也在关注着小雯。

    “我在网络上看到帖子后,马上就跟大伯联系了。”杨科技说,大家都觉得小雯的乐观笑容很感人,学生会打算在下周举办一个慈善晚会,给小女孩募捐。另外,大学生们还打算联系下沙实验外国语小学,让那里的学生老师帮小雯补习功课。

    看着孩子天天吃泡面,大学生们很心疼,打算联系对面计量学院的食堂,为祖孙俩提供一顿热腾腾的晚饭。   【相关】

    最近本报有篇报道跟这件事很相像。

    下沙钱塘江畔的沿江大道一侧有一个公厕,57岁的老邓一个人独居此处,负责清洁工作。老邓来自安徽安庆。

    2009年,老邓唯一的儿子由于意外事故失去了右手,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妇也因此离开了家。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承担起抚养两个孙子的责任。他和老伴都在杭州打工。老伴负责另一所公厕,跟他相距12公里。由于单位规定24小时不能离岗,老两口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面。 打电话成为了两个人唯一的联系方式。为了省钱,他们约定每次打电话不超过3分钟。

    最终,时报大学新闻社的学生记者决定帮老邓看管厕所,老邓勉强同意乘车去一趟老伴那里。这是他们来杭后第一次见面。(青年时报)

老夫妻蜗居公厕8年打工 兑现还债承诺
 

  “还不清债,我一辈子不回家。”为了一句承诺,年近60的荆州马保杰夫妇,在外“漂”了13年,打短工、守公厕、擦皮鞋、送垃圾……钱一毛一毛地挣,债一天一天地还。“别人欠我的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绝不少一分。”13年,马保杰夫妇没过一个春节,靠着吃苦耐劳,省吃俭用,诠释着“信义”的意义。

  老夫妻蜗居公厕8年

  在车来车往的荆州市荆北路,三国公园附近有一家不起眼的公厕。公厕10多平方米,进门你就会发现它的不同:左边靠墙放着砧板、米桶、电饭锅,俨然一个厨房;右边靠墙放着旧冰箱、12寸电视、保温瓶,俨然一个客厅。男女厕所的蹲位,与“客厅”、“厨房”仅一块一人来高的木板相隔。

  这里的确是个家,住着58岁的马保杰和57岁的蔡炳珍夫妇,马保杰是一名垃圾清运工,负责着附近13个小区的垃圾清运;蔡炳珍是一名公厕看守员,还兼顾擦皮鞋。

  每天凌晨3点半,马保杰准时起床,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出门运垃圾,3个小时后,蔡炳珍起床,她要收拾一下“家具”,为上厕所的人留下进出的路,然后做饭、擦鞋,开始一天的生活。

  从2003年开始,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年,男主人将要变成老头,邻居也变得像亲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对老夫妻在此居住8年,只为为了偿还14万元债务。

  遭骗欠下14万债

  马保杰的家在距荆州城10多公里的八岭山镇马店村。1985年,马保杰在八岭山镇粮站干临时工。到1998年,粮食系统不景气,马保杰被辞退后,拿出辛苦积攒的几万元,回村办起了大米加工厂。

  不久,一名亲戚给马保杰介绍了一笔广东的生意:广东中山市一名叫吴代根的老板,需购60吨大米,价格比内地高。

  马保杰先后向自己的朋友、亲戚借了十五六万元,收购了大量的稻谷,并加工成大米,足足60吨,价值14万元。

  60吨大米装了一车皮。大米运抵中山市当天晚上,吴代根现场付款1万元,称余下的钱第二天到银行转账。

  不料,一夜过后,吴代根失踪了,他的60吨大米也不知去向。马保杰报警,当地警方历时两月侦查,吴代根被捉,但钱已追不回来了。原来,吴代根生意失败欠下几十万债务,那60吨大米已被他抵债了。

  立誓返乡来还债

  马保杰被骗的消息传回家乡,亲戚、朋友纷纷讨债。无奈,马保杰变卖了房产、大米加工厂,共计2.1万元,偿还给催还借款较急的债主。

  正在上高中、中专的一双儿女也无奈辍学,马保杰一家4口人来到广东中山市躲债。马的儿子向他人借来8000元,一家人做起快餐生意。由于没开过餐馆,马保杰的生意并不好。“躲也不是办法,债还是要自己还的。”2003年,马保杰和妻子回到荆州,登门拜访13个债主,一一承诺:“放心,欠你的,我们一定会还,还不清债,我一辈子不回家。”

  8年未买新衣服

  随后,马保杰来到荆州城。在朋友的相助下,在某单位印刷厂食堂当起烧火工,月薪300元;其妻子到荆北路上守公厕,便将公厕当家,月收入仅100元。

  冬季,公厕尚无异味。夏季,异味刺鼻。2004年,马保杰当起一名垃圾清运工,月薪500元。

  8年来,马保杰和妻子未买一件衣服,衣服不是他捡来的,就是别人送的。

  用的问题解决了,吃饭就是两人最大的开销。多年来,他们很少买肉,夫妇俩每餐只有一个主菜,以最便宜的青菜为主。马保杰说,菜可少吃,米饭得吃饱,即使掐着肚子吃,两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要三四百元。 还债只想不被骂

  每年必须还款8000元以上,这是马保杰给自己下的任务。“现在比原来好多了,收入也高了,还债速度快了。”马保杰介绍,2004年,他每月的工资只有500元,现在他一人干了两个人的片区,工资上涨到每月1000多元。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保杰已还债12万多元,只剩下1万多元的债了。

  马保杰说,待还清所有的债务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债主”请到一起,吃一顿便饭,并自罚自饮几杯酒。其目的一是感谢他们借钱;二是这些年对他的信任;三是感谢他们没要他归还欠款的利息。“债还清了,我还想再干两年。”马保杰说,自从离开老家后,他们一直未回过老家,他希望攒两万元钱,回到农村老家,搭建一个小屋,安度晚年。

  想起这几年的经历,马保杰感慨地说,虽然他也是被他人骗得无家可归,但欠债不还,他的良心过不去,不能死后还背个骂名,更不能让自己的儿女为此背骂名。“别人欠我的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绝不少一分。”(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 记者刘汉泽 通讯员洪涛)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9岁女孩与爷爷同住公厕 笑容灿烂爆红网络>-: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