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第二阶段如何填志愿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就第二阶段考生如何填志愿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首先做定位判断。“我是本科还是专科?”这要根据本人的高考成绩、选科等级衡量。从理论上讲,只要选科等级符合本三报考资格,就可以选报本三院校,而不必受“本三省控线究竟是多少”的限制。
由于本三省控线将在考生完成志愿填报之后根据实际填报数据测出,因此无论是院校还是媒体,对本三的投档线、省控线都只能是“毛估估”,它不能、也不应该作为考生“报”或“不报”的依据。只要愿意报考本三,就可以报。当然,在具体选择本三院校时,还要依据本人成绩在第二阶段的排序,依据志愿院校历年招生录取情况,依据拉开档次、形成梯度的填报原则。
建议二:用已知条件化解未知隐忧。很多考生和家长忧心:省控线会划在哪里?我的分数够不够志愿学校?其实瞎猜是没用的,但是可以借鉴已知条件。例如:第一阶段资格线为311分,本二省控线为326;那么,越是接近这个分数的考生,填报本三院校的希望就较大。
建议三:确定今年高考预期的底线,确定这条线的高度划在哪里。如果划在本三,则选择院校就不能按照“在南京”来选择,除非将底线修订为“在南京读本三”;底线若划在“公办专科”,这意味着包括全国各地的公办专科,非此就必须重定。高考成绩越是靠近资格线的相对低分考生,越不应该将相对高分的院校作为志愿、特别是作为单一种类志愿,而应该把底线定在“入学”,避免成为最后的落榜生。
此外,在选择高招第二阶段志愿时,仍然要充分利用平行志愿的有利条件,用平行志愿的优点去化解不利因素。
首先,无论是先划线还是后划线,最终还是在满足选科等级前提下按照总分排序出档。因此,总分相对高的考生仍然可以大胆填报;其次,第二阶段中招生院校的选科等级要求已经公布,无论是B/B、B/C、还是C/C,考生都可以拿自己的选科及其等级与之比对,并且得出“我”与“标准”的关系。
最后,进入第二阶段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还要仔细研究第一阶段录取的相关数据,如本二省控线是多少?本二院校投档线最低的是多少?本二批次有多少院校降分录取、降了多少分?第一阶段填报志愿的资格线是多少?第一阶段总计录取了多少考生?掌握这些信息后,有利于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基本合理,也有利于判断自己在第二阶段全体考生中所处的大致位置,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志愿选择。 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