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美景扬子晚报范旅游仲淹《解嘲》
先天下之忧,筑堤荫后世
盐城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图。
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
——范仲淹《解嘲》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传世名作有《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等,宋天禧五年任西溪盐官,在职期间倡议修筑捍海堰堤成为今古佳话,东台人民为了纪念他称为范公堤,后曾任职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在西溪,北宋天禧至仁宗年代中,范仲淹为西溪人民做的实事好事举不胜数。
古镇西溪坐落盐城东台市区的西南首,西溪的历史远在殷商时期,春秋战国前就产盐,先民们以渔猎维生。汉代西溪设镇,兴于晋唐代,鼎盛于北宋,元、明、清西溪的发展朝现在的东台市区东进。通过现有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北宋名宰相范仲淹在西溪任盐官时,生活和使用过的实物,以及范公当时在西溪造桥、修路、筑堤等历史遗址和遗存物,让东台人民借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加深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理解。
建造八字桥,一步两顶桥,两桥通三岸
幼小家境孤苦,志向远大,发愤读书的范仲淹,1015年考中进士,33岁时受朝廷调任至西溪担任盐官,他看到两河三岸的西溪人民沿着“丁”字河(史称雄河,别称鱼行河),在古镇境内生产、生活交通很不方便,为了西溪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方便市民以及沿河岸的酒馆、茶庄、商铺、民宅的生产生活,范公在晏溪河和雄河形成栉次林立店社宅铺的街中,穿镇而过建设“八字桥”,为了建“八字桥”,范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二河三岸汇合处主持建造了东西走向“通济桥”,长18米、宽5米;南北走向“广济桥”,长25米、宽5.5米,这就是西溪八字桥的来历。
范公亲书两个桥名,两桥均为单孔拱形青砖45度相嵌,成锯齿形,八字桥是范公和西溪能工巧匠利用自然条件和地理布局设计的精品,达到了“一步两顶桥,两桥通三岸”的统一和谐,更是范公留给西溪人民世世代代的珍贵财富。
在现西溪境内海道桥西南梨木街东首,静卧着一条青砖铺做的马脊形公路(现代人称三里路),此路虽青砖有斑驳和缺损,但两侧的垂柳,刺槐葱茏成行。相传它的路龄已有二千多年,最初的功能据说是一条海口栈道,星移斗转,岁月如流,如今这三里古栈道像护卫着西溪历史的一位遁世隐居无声无息的老人,让人们不可忘记。
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到任西溪盐官后,鼓励和帮助西溪人民从事海盐生产和渔业,使西溪沿海一带产盐量规模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这时唯一的一条运输通道却影响着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为,从西溪至海道口之间的滩涂沼泽地非常难走。每天肩扛担挑运盐送草的渔民、盐民和收缴盐税的官员往返这段路耗时费力,无人不怨,加之潮汛一来海水就一直淹到西溪镇区。范仲淹带领西溪群众修造了一条总长一千六百余米的马脊形青砖栈道,栈道的建成,大大方便了车行人走,为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筑捍海堰堤,以名命堤“范公堤”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西溪虽小,盐官虽职卑,但北宋参知“三”丞相,皆向此间来,西溪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由于范公才能出众,所以在庆历三年(1043)即被朝廷选任参知政事,身居相位的他,注重国防武装,大力发展农牧副渔,努力减轻徭役,为政清廉,襟怀阔大。
范公在西溪任盐官时,看到唐代修筑的捍海堰已残缺不堪,每逢潮汛之时亭灶就被毁,民不聊生,他便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张纶奏请朝廷后,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主持修复捍海堰。
在施工过程中,范公派工程技术人员实地丈量并亲临视察,调集四万余民工开工筑堤,吃住在工地上,吸取多次失败的教训,建成了老百姓种地烧盐的捍海堰堤,人们为了世代不忘范公伟绩,便把这段海堤称之为范公堤。
当时的西溪人民感恩范公并铭记他的伟业,在现晏溪河居委会六组境内建起了“三贤祠”来让后人世代传颂。三贤祠内供奉着范仲淹、胡令仪(淮南转运使)、张纶(泰州知州)三位贤人的塑像,四时焚香礼拜,缅怀范公筑堤捍海恩泽,北宋以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均颂扬范公。
扬子晚报记者 范木晓子
扬子晚报广告发布热线:400-661-9909 13951626684 13809039462 025-84460253 QQ:1620898030 传真:025-84460253 地址: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230号 安瑞大厦4楼4198室 1620898030@qq.com
扬子晚报 金陵晚报 现代快报 江苏经济报 扬子晚报 江苏商报 新华日报 金陵晚报 现代快报 南京晨报 扬子晚报 江苏经济报 江苏商报 新华日报 江苏法制报 扬子晚报 东方卫报
打开您的QQ,用手机和电脑都可办理,加QQ:297302889或下面的QQ,也可加微信:13809039462马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