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网络时代都市报热线新闻更需要冷处理

网络时代都市报热线新闻更需要冷处理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发布时间:2011-3-22 19:53:55

  网络时代,一篇新闻报道、一条微博、或者一条短信,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最为广泛的人群,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甚至成为全社会的话题。进入网络时代的都市报热线新闻如何发展与创新?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热线新闻的冷处理。冷处理不是冷漠对待新闻,而是冷静、理性地分析新闻的来龙
  
  去脉,合情、合理地引导社会舆论。
  
  讲究快速的热线新闻需要冷处理
  
  热线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新闻线索来自新闻热线,包括现在的网上信息。热线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市民最爱看的新闻类型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羊城晚报》在国内第一个正式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2001年,《北京晚报》也开通了24小时新闻热线。随后,《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都市媒体相继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晚报》热线新闻部每天24小时接听热线上百条,95%以上关于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热线200个以上。一周内,京城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热线新闻已经成为都市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重要法宝。因为,新闻热线是一种直接的新闻线索来源,是抓住独家新闻、原创新闻的重要渠道。
  
  都市报的热线新闻向来讲究“快”和“热”,有的媒体过多地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热线新闻的其他要素,从而大大地削弱了热线新闻的可信度,有些甚至造成了不良后果。由此可见,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大战中,热线新闻的冷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冷处理有助于辨别新闻线索的真假
  
  热线新闻的源头是热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都市类媒体,除了开辟24小时新闻热线外,还积极拓展新闻线索来源。《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新京报》等京城都市媒体去年纷纷推出QQ平台,建立QQ群,让网民通过QQ提供新闻线索。此外,《北京晚报》还利用眼下势头正猛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建立自己的开心网读者群,通过开心网收集新闻线索。
  
  毋庸置疑,新闻线索来源的多样化丰富了热线新闻的报道内容,但也给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辨别线索的真假。今年3月初,有读者拨打《北京晚报》的新闻热线,透露他们在北京图书大厦买书时发现,有一本书里夹着一张100元的真钞票,而且每本书里都有。接到线索后,记者当即赶到现场,但当时书已经下架。报料人将书送了过来,里面果真有一张百元钞票。有人物、有现场、有实物,按理说,新闻就基本成立了。记者没有偏听一家之言,而是采访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对方表示不知情。记者随后又采访出版社,最后得出结论,书里根本没有夹钱。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报料人承认,书是他朋友写的,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炒作。核实清楚后,一篇真实的新闻报道《演出双簧名叫“如此炒作”》出炉了。如果没有冷思考,而是一味地图快、图新鲜,就很有可能中了报料人的圈套,这样的假新闻刊登出来后,加上网络传播的力量,势必误导众多读者,久而久之,报纸也就失去了公信力。
  
  冷处理有助于还原新闻真相
  
  读者打热线反映问题时,大多比较冲动,有的甚至声泪俱下。这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热线的记者编辑常常会被打动,有时甚至义愤填膺。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冷静,选择合适的方式履行我们的职责。面对热线新闻,如果进行适当地冷处理,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虚假甚至是错误的新闻,有利于还原新闻的真实面目。
  
  今年1月9日,有读者打来热线,反映北京新发地土豆掺土现象十分猖獗。记者来到新发地却发现,现实的情况与想象中疯狂的场面大相径庭。在土豆批发区转了两个钟头,不仅没有看到掺土的场面,更没见到土堆的影子。记者冷静思考后,通过深入采访发现了全新的新闻:掺土属于个别情况,不过那是土豆卖得好的年份才会有。今年土豆销售状况不乐观,掺土就更没法卖了。而有的土豆品种属于必须要带点土的,这样做是为了给土豆保鲜。走访了多家商户后,记者刊发了新闻:《网上传新发地土豆掺土卖,记者探访未发现此现象》。这次报道经历充分说明,对热线不能偏听偏信,记者一定要到现场核实,在现场要有冷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虚假新闻。
  
  冷处理有助于防范新闻侵权
  
  不可否认,都市报热线新闻中,有很大一部分与邻里争吵、医患纠纷、跳楼自杀等内容相关。在报道这些热线新闻,尤其是和家庭有关的新闻时,就必须进行冷处理,时刻防范是否侵犯对方的隐私。
  
  2008年3月,北京一家媒体刊登了实习记者的一篇热线新闻《一男子家中自杀,妻子一边急救一边报警》。这篇新闻报道了死者真实的家庭住址、死者的姓氏、家庭组成及居住情况。由于采访的老邻居并不熟悉原告的家庭情况,报道中老邻居所述内容与事实不符。而且,在没有法医鉴定和警方认定的情况下,就认定死者是自杀。这篇新闻通过网络传播后,给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只得对簿公堂。
  
  在没有法医鉴定和警方认定的情况下,记者不能私自断定死者为自杀。在报道时,就应当适当隐去当事人姓名和事发地点或者用化名、相对笼统的地址,而不是要细化到具体的楼牌号、具体的姓氏。如果当初在处理这篇热线新闻的时候,能够进行一定程度地冷处理,而不是一味地拼时效、抢时间,这样的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冷处理,能让热线新闻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这样就能尽量避免矛盾激化,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冷处理有利于正确的引导舆论
  
  热线新闻除了讲究快和新外,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起到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纵观国内都市报的热线新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负面新闻,如何在报道负面新闻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作用,这就需要在采写、编辑过程中进行冷静思考、理性处理。
  
  以热线新闻中经常出现的自杀新闻为例。如果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而渲染自杀事件本身,其负面作用是相当大的,比如2010年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在媒体的渲染下,跳楼行为似乎是改善贫困处境的手段,跳楼者甚至成了英雄。难怪有评论惊呼:媒体越关注,富士康跳楼越密集。一家企业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影响面广、关注度高,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媒体不可能不报道。回避重大事件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但是,报道自杀行为具有不良的示范效应。面对具有模仿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的连环自杀事件,都市报热线新闻既有发布信息的责任,也有淡化信息的责任,还应当采访心理专家对此行为进行心理干预,用正确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来减小负面效应。
  
  美国“9·11”事件,当多数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事件本身时,有的美国媒体却率先做出了这样的新闻《改变世界的一天》。因为从那天开始,反恐将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热线新闻中有冷思考、冷处理,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新闻观点,才会远远超过那些只图表面热闹的新闻。


<网络时代都市报热线新闻更需要冷处理>-: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