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破解新闻“四难”研究- 报纸传媒网

网站首页 报纸刊例 媒体资讯
区域市场 媒体对比
报纸折扣 媒体平点
报纸简介 电 子 报 报业集团 排 行 帮 报纸分类 投放指南 行业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报纸传媒媒体资讯 → 《河南日报》破解新闻“四难”研究 · 网站访问量: 4875669

《河南日报》破解新闻“四难”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8/22 14:59:31
报业集团在线支付

       新闻报道“四难”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初河南省委组织召开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总结提出的,即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这是历来新闻报道中老生常谈且永不过时的话题。

  要破解“四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新闻工作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把握关键信息 破解舆论监督难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包括公众、媒体、被监督者三方面,媒体在公众与被监督者这两方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它是公众监督被监督者的工具,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公众通过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来监督被监督者,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当前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趋于弱化,主要原因在于新闻立法滞后,新闻自由的缺失,社会领域“雷区”较多,难操作,难把握。

  产生舆论监督难这一工作难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很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复杂化、程式化。例如,一些政府部门将过时的信息或者是复杂得让人读不懂的信息摆在显要位置,诸如冗长的会议报告、复杂的统计数据、优秀先进人员表彰等内容。公众往往无法解读这些信息,或者对这些信息根本没有兴趣,无法从媒体报道中得到具体有效的信息,自然就不能形成舆论监督。从本质上说,受众无法解读的信息依然是不公开、不透明的信息。作为新闻工作者,若不假思索地将这些复杂枯燥程式化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必然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从而起不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难”这一问题,有效地引导舆论监督,关键在于从“三贴近”原则出发,立足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着力从冗长复杂的新闻材料中解读出关键的信息,即对受众有价值的信息、关乎受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受众由不同的群体、阶层组成,这就导致不同的群体、阶层对信息各有取舍。农民会关心相关部门发布的农业信息以及惠农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市民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采写与农业有关的新闻,就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了解农民的实际生活状态,想农民之所想。只有让受众了解到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才会产生有效的舆论监督。

  比如《我省全面推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一文,报道河南省财政厅在2011年3月下旬召开的一次工作视频会议,记者最终在两份会议讲话稿中提取出两点内容:一、在补助资金中,中央补助40%,省和市县各负担30%;二、河南省财政厅要求,筹资酬劳每人每年最高20元,每年不超过5个工日。指出这两点信息就便于该群体对相关基层部门进行有效监督,防止一些基层单位乱收费。

  此外,记者在信息的收集工作中,还要注意全方位收集新闻材料。记者若采取给什么报道什么的做法,无疑会变成“传声筒”,舆论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突出地域特色 破解新闻创新难

  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新闻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与大千世界纷至沓来的新信息、新事物打交道,并在其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组织成让受众容易理解的稿件,体现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趋势。这一工作性质决定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带着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独家新闻,办出精品栏目。

  新闻创新说到底是组稿方式与报道思路的创新。在语言风格、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太多创新空间,因为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重在务虚,即描写让人动情的东西,怎么感人怎么扣人心弦就怎么写;而新闻写作重在写实,即写真实的新闻事件,什么真实写什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创新必须是根植于自身成长的土壤中的创新,贴近自身实际、自身生活,这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新闻创新要遵循这一原则,了解自身特点,把握地域特色,这样才有价值。《河南日报》2011年4月发表的《聚焦三亚·展望河南》一文就很好地把握了地域特色,实现了新闻创新。

  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首脑在海南三亚举行第三次会晤,讨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则新闻与河南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联系无处不在。金砖国家中的其他四国与河南企业的合作就是很好的新闻由头。由此记者就在会议召开之前对近5年来河南企业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四国及其国内企业的经贸、文化合作项目的新闻报道稿件进行收集,又从河南省商务厅获得2006年至今的河南省进出口市场调查统计表、河南省对外投资项目统计表等多项统计资料,并很快从中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包括“2010年,河南永煤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上海宝钢集团合作”、“2010年,我省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77亿美元”、“周口景悦食品有限公司在印度从事香料加工生产,总投资180万美元”等众多合作项目。根据这些数据以及对先前新闻的回顾,记者定出《聚焦三亚·展望河南》的标题,很快完成了稿件写作。这篇稿件在金砖国家首脑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刊登,受到好评。

  总结起来说,创新思维即在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下,把创作思路联系到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说到底创新思维就是求异思维,缺乏这种思维是难以抓住时代特点的,也难抓住地域特点,往往会造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和生活,更难在新闻报道上出角度、出新意。

  观察生活以小见大 破解正面报道难

  《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曾借用“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来谈正面报道问题,这说明正面报道的确很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三贴近”要求提出以来,热点难点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多项改革之“船”,早已破浪远航,且航程骄人。正面报道则像起航时滑落进水里的“剑”,几乎还一直留在原处,没有多少改进。

  正面报道区别于负面报道,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赞许的态度进行报道;二是报道的内容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道德的认定。其作用是把整个社会引导到好的、积极的发展方向上。《河南日报》作为党报,做好正面报道是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正面报道是党报舆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正面报道总会被做得生硬无趣,摆脱不了政治宣传的影子,要么是开大会表彰先进高喊口号,要么是领导发表讲话自吹自擂。这样做的时间长了,受众就会不买账,不愿看报纸,自然就造成正面报道难。

  《河南日报》在破解这一难题上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思路。阅读《河南日报》过去的报道,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河南日报》每年评出的好新闻大多是以小见大的作品。例如,近几年《河南日报》刊发的《卢氏县土坯房办公》、《九江断桥河南老汉拦车救人》等报道,都是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新闻背后的大主题大背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告诉我们:进行正面报道,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从“小事”着手,找出大主题。

  着眼身边小事,搞好正面报道,还需要多在写作思路上下工夫。美国《基督教箴言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新闻作品,很值得借鉴。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文章以美国等西方国家蓄意指责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对国际市场进行倾销为大背景,写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坚持一年不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其间产生的无数尴尬与困惑。该报道不动声色地表达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深受美国民众欢迎的现实,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以及“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进而揭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我们每个人、每个普通家庭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这篇稿件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能潜移默化使受众接受其观点;二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琐事能够表现重大的主题;三是贴近生活的稿件更容易写得诙谐幽默,富有亲近感。这篇新闻作品发表后,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引来众多媒体转载。

  《河南日报》刊登的报道中也有这样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河南日报》曾刊登这样一篇报道,题为《移民“探家”》。报道内容以河南省淅川县移民老刘到新郑市看即将竣工的移民安置房为新闻由头,报道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状况。

  通稿的标题是《严格监理出精品·把咱亲人迎进门》,这样明显带有活动宣传味道的题目,虽有一点亲近感,但并不真切。整个稿件的内容充斥着工地施工状况、施工进度以及对监督管理人员的认真态度的描写,结果造成整篇稿件中心偏离,全文以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为中心,而不是写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状况。虽然稿件的导语部分也有很多采访的成分,但这些语言显然没有起到增加稿件亲切感的效果,反而显得矫揉造作。这样的稿件是无法达到发稿要求的,且题目字数达14字之多,作为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消息的题目太过冗长,明显不合适。将其改为《移民“探家”》更显得精致、准确,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将移民安置的正面报道信息传达给了广大受众。

  关注基层捕捉平凡 破解典型宣传难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是指那些极具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又极具个性特色的事件或人物。它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人为的创造和加工,因此它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本身。近年来,媒体在典型宣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典型宣传出新、出彩难,难以让读者感到可信、可敬、可感、可学。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的人群对不同的人和事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另一方面,典型宣传本身具有一定的“党性”,在我国过去的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导向明确的典型宣传内容,而且常带有生硬的说教,长此以往就会让新生代受众产生排斥心理。

  《河南日报》新闻编辑部曾于2004年创办《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要求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再现百姓身边的典型人物与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传达民声、关注民情。该栏目的报道都来自基层、一线与社会实践,其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却让人动情。2009年《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为配合党的生日,组织策划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特别报道,采访了一些来自不同岗位的孤儿,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诉说对党的关怀的感激,并对他们回馈社会的事迹进行报道。2010年1月,该栏目组织策划了《致敬!寒冬里的劳动者》,描述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冒着严寒辛勤劳动的场景,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并关注他们的冷暖所需,令人耳目一新。

  2010年下半年,《河南日报》又在要闻版推出《凡人亮点》专栏,将镜头对准基层的普通劳动者,以富有现场感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突出了平凡人的不凡与伟大。该栏目对基层交警、环卫工人、医护工作者、教师、农民工等众多普通人进行报道,摒弃了过去的生硬宣讲,以平民的眼光来刻画典型人物,做到不脱离实际,令人感到亲切。

  《百姓身边人和事》与《凡人亮点》这两个栏目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究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栏目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脚步,注重从社会大背景中把握个人的命运。并且贴近实际,围绕重大事件,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扩大了影响力与宣传效果。这两个栏目还很注重贴近群众,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河南日报》破解新闻“四难”研究>-: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报业集团在线支付
报纸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